杂文

    杂文 : 现代散文中以议论为主而又具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它产生于"五四"时期的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中。它是那些针对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和思想等各种问题而写的文艺性短论的通称。一般具有短小精悍、活泼多样、反应迅速、褒贬鲜明等特点。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 4号设立"随感录"的栏目最早提倡和发表这类作品。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倡导者陈独秀、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等,都是这个栏目积极的撰稿人。随后,许多杂志、报纸竞相仿效,一时蔚为风气,如《新生活》、《每周评论》、《新社会》、《觉悟》(上海《民国日报》副刊)等,均陆续开辟"随感录"专栏;此外,《晨报副刊》的“浪漫谈”和"杂感"、《星期评论》的"随便谈"、《星期日》的"批评"、《国民公报》的"寸铁"等栏目,以及《语丝》专门刊登这类文体的作品。杂文创作成就最辉煌的,是鲁迅。他自从在1918年《新青年》上发表《我之节烈观》、《随感录二十五》等文时起,直到1936年逝世,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杂文的写作,并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把这一文体推到高度成熟的境地,使这一文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位置。在鲁迅的影响和时代的推动下,有不少作者从事杂文的写作,如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等,都发表过不少作品。30年代,还出现了唐弢、徐懋庸、徐诗荃、聂绀弩、夏征农等以杂文著称的作家。他们都曾受到过鲁迅的指教或影响,又都能形成个人的独特风格。《申报·自由谈》、《太白》、《质文》、《鲁迅风》、《野草》等,是30、40年代以刊登杂文著称的报刊。30年代,瞿秋白也写过一些非常出色的杂文。他还在深刻研究鲁迅杂文的基础上,对这一文体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社会作用,作了如下评述:"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家不能够从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感情熔铸到创作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强暴的压力,又不容许作家的言论采取通常的形式。作家的幽默才能,就帮助他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斗争的同情......杂感这种文体,将要因为鲁迅而变成文艺性的论文(阜利通-feuilleton)的代名词。自然,这不能够代替创作,然而它的特点是更直接的更迅速的反映社会上的日常事变。"(《〈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在和平建设的年代里,杂文也仍然是一种针砭时弊、评骘是非,既尖锐泼辣,又耐人咀嚼的文体。80年代又重新出现专门刊登杂文作品的报刊。

为您推荐

曾朴(1872~1935)

曾朴(1872~1935) :   近代小说家、出版家。字孟朴,又字小木、籀斋,号铭珊,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光绪十七年(1891)中举。次年赴京参加会试,以墨污考卷出场。其父曾之撰为他捐得内阁..

《云谷杂记》

《云谷杂记》 : 笔记集。宋代张淏撰。张淏字清源。原籍开封,侨居婺州(今浙江金华)、会稽(今浙江绍兴)等地,生卒年不详。嘉定间,尝以迪功郎监安庆府枞阳镇监辖仓库兼烟火公事,旋监潭州永丰仓。其著述除《云谷杂记》外..

杂体诗

杂体诗 : 古典诗歌正式体类以外的各种各样的诗体。这些诗多把字形、句法、声律和押韵加以特殊变化,成为独出心裁的奇异之作,一般带有文字游戏性质。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说:"按诗有杂体:一曰拗体,二曰蜂腰体,三曰..

曾幾(1084~1166)

《粤风》

《粤风》 : 清代广西各族民间情歌集。清李调元辑解。李调元(1734~1803),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字羹堂,号雨村,晚年自称童山蠢翁。四川省罗江县(今属四川省)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历任吏部文选司、广东学政..

《杂剧三集》

《杂剧三集》 : 杂剧作品集。即《杂剧新编》。明末清初人邹式金编辑。因继沈泰的《盛明杂剧》初集、二集之后,故称《杂剧三集》。邹式金,字仲愔,号木石,又号香眉居士。无锡(今属江苏)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

《乐府杂录》

《乐府杂录》 : 笔记。 1卷。著者段安节。临淄邹平(今属山东)人。生卒年、字号不详。段成式之子,温庭筠之婿。乾宁中为国子司业,仕至吏部郎中、沂王傅。"善乐律,能自度曲"(《新唐书·段成式传》)。除《乐府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