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1899~1946)

    闻一多(1899~1946) : 现代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曾用笔名夕夕。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其父为晚清秀才。5岁入私塾,课余随父读史书。他从小喜读诗词,爱好美术,所接受的既有传统的经史教育,也有晚清以来的"新学"教育。1912年冬,闻一多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课余组织校内学生艺术团体"游艺社"(后改组为"新剧社"、"美术社"等,参加演剧与研究美术。五四运动激发了他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热情,他被推为清华学生代表团成员,并代表清华去上海参加全国学生代表大会。1920年 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发出激烈的改造学校、改造社会的呼声。7月,他的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这些诗大多收在诗集《红烛》中。他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闻一多为其重要成员。同年12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的报告,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1922年,去美国留学。留美期间,学习绘画,同时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并在创造社的刊物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女神〉之地方色彩》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


  1923年9月印行第1本新诗集《红烛》后,闻一多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红烛》之后的诗作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炼,形成他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他主张诗人应该超脱于政治之外,但又认为"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他提倡"中华文化的国家主义",参加过国家主义团体"大江会"。在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认识的支配下,他在一段时期里走着一条曲折的道路。1925年闻一多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此时,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由实践到理论为新诗发展探索一条值得重视的艺术途径。1928年1月,第2本诗集《死水》出版,收集了他1925年以来的诗作28首。这是他的代表作。1928年3月,《新月》杂志创刊,闻一多列名编辑,在该刊上发表少量译著。秋后,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1930年秋后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 8月定居北平,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1938年 2月,他参加临大学生的"湘黔滇旅行团",步行3500华里到达昆明,沿途看到人民的悲惨境遇,对于他的觉悟和进步颇有影响。1938年5月"临大"改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仍任教授。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的文化遗产,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著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1942年 3月出版的《楚辞校补》,是他10年研究的结晶,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1943年后,由于痛恨国民党政府的反动和腐败,思想发生根本转变,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 7月11日,民盟负责人之一李公朴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在 7月15日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当晚即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949年 8月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春光》、《静夜》、《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象、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

为您推荐

吴均(469~520)

吴均(469~520) : 南朝梁文学家。字叔痒。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 (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后又被任为奉朝请。因私撰《齐春秋》,触犯..

乌孜别克族文学

乌孜别克族文学 : 中国乌孜别克族散居在新疆伊宁、乌鲁木齐、塔城、喀什、莎车、叶城等地,大部分在城镇与其他民族杂处,约12000余人(1982),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拼音文字,但在新疆的乌孜别克人通用维吾..

吴敏树(1805~1873)

吴敏树(1805~1873) : 近代散文家。字本深,号南屏,别号柈湖渔叟,又号乐生翁。湖南巴陵(今湖南岳阳)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敏树自幼好学,志趣超俗,生平喜山水,耻于仕禄。曾任浏阳县教谕,不久即因不合而自免去。..

闻捷(1923~1971)

吴敬梓

吴敬梓 : 见《儒林外史》。 ..

乌热尔图(1952~  )

乌热尔图(1952~  ) : 现代鄂温克族作家。原名涂绍民。祖籍黑龙江省甘南县,出生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在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生活,当过猎民、工人、民警、党委副..

文质

文质 : 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它包括"文"与"质"两个方面。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野,如野人,言鄙略也。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