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谜的要领

    制谜的要领 : 制谜猜谜是一种游戏娱乐活动,它正是因为可以发挥制谜猜谜者的联想、推理、分析的能力去探微索隐而受到大家的喜爱。如果谜语太浅露,让人一看就懂,一猜就中,大家也就没有兴趣了。但是如果太生僻,太艰深,让人左想右想,仍然摸门不着,甚至公布了谜底,都让人如坠五里雾中,那么,大家就更没有兴趣了。前面引用李汝珍在《镜花缘》中对制谜的原则要求那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就是制灯谜的要领——贴切显豁,如“清潭月影”,既不能“浮泛”,也不能“晦暗”。
谜语不同于词语解释,也不同于数学计算,它需要人发挥想象力去猜,它要把有一些东西隐藏起来,所以有时采用混淆视听、转弯抹角、故弄玄虚、无中生有、不按常规、不循理路的办法,让你不能一下子猜中谜底。
但是,谜语毕竟还是要人猜的,好的谜语,应该以让人通过努力能够猜中为原则,因此,它又必须把有的东西显露出来,让人可以找到切入点,顺藤摸瓜,抽丝剥茧,最后找到正确的答案。因此,制谜的要领和原则,就是“隐”与“显”,“藏”与“露”的辩证的统一,该藏的藏,该露的露,至于哪些该藏,哪些该露;藏多少,露多少;如何藏,如何露,就是检验制谜者水平的试金石。
下面,我们就谈一谈制谜过程中如何把握显与隐的辩证关系,如何制出好谜的一些要领。
混淆视听 阐释词义的人要把人们引向正确,恶作剧的人要把人们引向错误,而制谜的人,则要将人们引向正确与错误的交汇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制谜者往往有意混淆视听,干扰人们的思维。
比如我以“上不见下,下不见上”为谜面,打一字。谜面照正常的理解,应该是“上面的看不见下面的,下面的看不见下面的”,但是,它应该理解为“‘上’字的下边不见了,‘下’字的上边不见了”,剩下的,当然就是“卜”字,它的谜底就是“卜”。
再比如我以“谅解”为谜面,打一词语。谜面是得到了别人的原谅,或者原谅了别人的意思,但是,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把“谅”字“分解”了。“谅”字可以分解为“言”和“京”两个字,把它们稍作改动组合,就是谜底“北京话(京言)”。
转弯抹角 有的时候,谜面和谜底并不是直接发生关系的,而是需要转一个弯去思考。
比如我以“工、农、兵、学”为谜面,打成语一,谜底是“五音不全”,乍一看起来,“工、农、兵、学”和“五音”好像是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我们平常习惯说的“工、农、兵、学、商”,“工、农、兵、学”显然是“缺商”,而“商”又是“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一“音”,“缺商”,也就可以猜射为“五音不全”。
再比如我以“深处泊孤舟,只在浅水边”打中药名一,谜底是“漏芦”。谜面和谜底也是好像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谜面的上一句是李后主《望江梅》词“芦花深处泊孤舟”的简省;下一句是司空曙《江村即事》诗中“只在芦花浅水边”的简省。两句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漏”掉了“芦”花,所以谜底是“漏芦”。
故弄玄虚 谜语不能让人不假思索就能猜中,不然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所以,有的时候,故意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意加上一些迷惑人的东西,让猜射的人在迷惘中找出头绪。
比如我以“一半在天,一半在地。既不是我,也不是你”为谜面,打一字。头两句一下子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什么东西一半在天,一半在地,后两句一样让人不解。其实这则谜语是让人从文字上去动脑筋的,“天”字可以分成“二、人”两部分,“人”也就是“亻”;“地”字可以分成“土、也”两部分。把它们各取一半,“亻”加上“也”,就成了“他”字,不就是“既不是我,也不是你”了吗?
无中生有 有的谜语,可以把本来不存在,或者不可能的事物,加以合理的解释,它虽然也许还是不存在、不可能,但是它又在谜语这一特定的艺术形式中有其合理性,比如在前面举过的我以杜甫的诗句“日足下平地”为谜面打“旦”字,就是无中生有的极好的例子。
再比如我以“撼山易”为谜面,打一字,谜底是“扫”字。意思是用手把山推倒的意思。但是“撼山”真的易吗?当然不是。但是这南宋初年岳飞抗金时,金人被岳家军打怕了,他们喊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作为一个形象的比喻,它又是非常合理的。
不按常规 常规是指一般的规律,这种规律为人人所习见,但是,任何规律也都有例外的时候,人们对这些“例外”往往忽略了,谜语正是很好地利用这种例外,让你按常规去想,得不出结果,只有换一种角度或者思维方式,打破常规,才能抽丝剥茧,找到谜底。
比如我以“天在下,地在上”为谜面,打一字,谜底是“夫”。从谜面看,是不合常理的,天怎么会在下,地怎么会在上呢,但是我们说的是“天”字在下,“地(土)”字在上,这又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再比如我以“只恐花睡去”为谜面,打五言诗一句,谜底是《石壕吏》中的“夜阑更秉烛”。花怎么会睡去呢?但这是苏东坡《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中的诗句,是诗人的浪漫想法,用它来扣“夜阑更秉烛”,非常贴切。
不循理路 许多谜语都是不能按照正常的推理模式来制作和猜射的,它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对待。
比如我以“沐猴而冠带”打一字,谜面是曹操《薤露行》中的句子,原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在灭秦之后,有人对他说,关中是称霸天下的好地方,但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急着回去炫耀乡里,所以有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意思是说项羽智力低下,就像猴子穿上衣冠一样。所以曹操的诗接着就说“智小而谋强”。但是如果我们按这个思路去想,是不会有结果的。那么,我们可以从其他的方面去联想。猴是十二生肖之一,与天干地支对应的是“申”。“冠带”是戴上帽子、穿上衣裳,而衣帽都是丝织品,那么,把“纟”和“申”合在一起,就是“绅”字,也就是谜底。
再比如我以“石头人”打一字,如果我们从石头人的特点上去分析猜想,是不会有结果的。我也曾经以“秦俑”打一字,谜底是“碎”,就是从秦俑是石头“士卒”来联想猜射的。而这里的“石头人”却不能这样去猜想,而要用“别解”的方法,把“石头”理解为“石”字的“头”,也就是“石”字的第一画,是一个“一”字,加上“人”字,谜底就是“大”字。

为您推荐

两汉时期的谜语

两汉时期的谜语 : 到了汉代,出现了一种猜谜方式的娱乐活动——射覆。“覆”是把要猜的东西藏在覆扣着的盆碗一类的容器下面,在这里就指藏起来的东西。“射”就是猜。猜的人往往用卜筮一类的办法,带..

谜语

谜语 : 谜语本来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它也主要在民间流传。它采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对事物的形状、性能、作用等特征进行形象化的描述,谜面一般都采用口头语言,通俗易懂,押韵上口,很多都采用类似..

用典

用典 : 许多谜语,尤其是灯谜,都是借用典故来制作的,猜谜的时候,必须要了解这些典故的出处和含义,才能够猜出谜底。比如: 长安水边三月三(打词牌名一) 谜底:《多丽》* 古时候,三月三日是“上巳节”,..

汉语拼音谜

择格

择格 : 最后,要说一说择格,也就是选择谜格的问题。 谜格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并不是为了增加制谜和猜谜的难度而故弄玄虚,恰恰相反,它是把一些不可能成谜的情况变为可行,而且也大大增加了制谜猜谜的趣..

先秦时期的谜语

先秦时期的谜语 : 猜谜是一项健康有益而又饶有趣味的文化娱乐活动,千百年来,一直受到我国和世界人民群众的喜爱,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高尚娱乐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生活、教育、庆典等..

近现代谜语

近现代谜语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谜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走上了一条蓬蓬勃勃健康发展的道路。 明、清时期,谜语得到很大的发展,但也有逐渐雅化而脱离普通群众的倾向。这一时期以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