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谜语 : 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大解放,诗文书画、音乐舞蹈等都有长足的进步,谜语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谜”是一个后起字,汉代以前,还没有“谜”字,最早的“谜”字,见于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和梁刘勰的《文心雕龙》(东汉许慎著名的《说文解字》中本没有“谜”字,《说文》中的“谜”字,是宋人徐铉在校定《说文》的时候加在“新附”中的)。《文心雕龙·谐隐》说:
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衒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这是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刘勰在此基础上对谜所作的总结,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有关谜的资料。
“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非常简单地概括了谜的历史演变。“俳优”,指先秦的优孟、秦的优旃、汉的东方朔一类的人,最早的谜语,大多是他们为讽谏或取悦主上而编造的所谓“嘲隐”。后来,谜受到文人的喜爱,他们也参与制作,也就是所谓的“君子嘲隐”,名字也就改作“谜语”了。这大概是“谜语”一词最早见于典籍记载了。
“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这是给谜下的定义。“回互其辞”,是指不直说,需要转一个弯,达到使听的人“昏迷”的目的。当然,并不是真要使人昏迷,只是不让人一听就明白。
下面几句,是说谜的特点。“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是说谜的范围广,包括文字、物象等等。“纤巧以弄思,浅察以衒辞”,是说制谜的过程,需要巧思,需要观察,需要组织语言,即“衒辞”。
“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则是对谜的要求。谜虽然是小艺,但是,却有言志讽谏的作用、怡情悦性的功效,所以辞义得正,这是对谜思想性的要求;“辞欲隐”,不能直说,但是又必须“显”,要让人通过分析、思索能猜出谜底,不能过分的隐,让人如坠五里雾中,这是对谜艺术性的要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谜语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人们在生活中随时都用到谜。
“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善作青白眼,见到不喜欢的人就作白眼。和阮籍齐名的嵇康有一个哥哥叫嵇喜,才能名气都远不及嵇康。他曾经去见阮籍,结果阮籍给了他一个白眼。
有一天,嵇康的朋友吕安来看他,嵇康不在,嵇喜跑出来接待。吕安听说嵇康不在家,门都没有进,和嵇喜寒暄了几句,在门上写了一个“凤”字就走了。嵇喜以为吕安夸他,还沾沾自喜。嵇康回来一看,笑着告诉嵇喜说:“那是吕安骂你的,‘凤(鳳)’字拆开来,就是‘凡鸟’两个字。”这里使用的,是谜语中的分离法。
梁武帝是六朝时期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尤其是对佛教在南朝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自己就三次舍身同泰寺,然后让大臣们拿钱去把他赎出来,实际上是变着法子帮寺庙敛财。他设“法乐童子伎”,又制《善哉》《大乐》等十曲,“皆述佛法”,所以梁朝时期,佛教大盛。
有一次,有一沙门(和尚)与一富豪争田产,审理的人两方都得罪不起,只好上报梁武帝。梁武帝有心袒护和尚,于是就批了一个“贞”字。办案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不敢妄判。最后,还是一位叫刘显的国子博士猜出了答案是“与上人”三字,因为“贞”字的繁体作“貞”,可以拆作“与上人”三个字。“上人”是对和尚的尊称,田产当然也就判给和尚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和成熟的时期,以诗歌的形式来做离合体谜风靡一时,不仅一些民歌和乐府诗都有离合体谜,许多著名的文人都作有离合体诗。
南朝陈时徐陵辑的《玉台新咏》,收录了这样一首诗:
稿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如果从诗的角度来看,这首诗真是有一点莫名其妙。宋严羽《沧浪诗话》说它是“僻辞隐语”。原来它是一首谜语诗,只不过太过隐晦了。“稿砧今何在”,隐的是一个“夫”字。“稿砧”指的是轧草石,又称“砆”,谐音“夫”。“山上复有山”,两山相重,是一个“出”字。“何当大刀头”,隐“还”字。古时大刀头上有环。“破镜飞上天”,古人以镜比月亮,“破镜”即“半月”。合起来,就是“夫出半月当还”。
阮籍与嵇康
著名诗人谢灵运写过一首《作离合诗》(见《艺文类聚》五十六):
古人怨信次,十日眇未央。
加我怀缱绻,口咏情亦伤。
剧哉归游客,处子忽相忘。
“古”字去掉个“十”字,剩个“口”字。“加”字去掉“口”字,剩个“力”字。“剧”(繁体作“劇”,异体字左边可以写作繁体的“處”字)去掉左边的“處”字,剩下个“刂”。“口”“力”“刂”合成“别”字。
著名诗人谢惠连也写过一首离合“各”字和一首离合“念”字的五言诗(见《艺文类聚》五十六),今举一首:
放棹遵遥途,方与情人别。
啸歌亦何言,肃尔凌霜节。
“放”字去“方”字,是个“文”字,“啸”字去“肃”字,是个“口”字。“文”与“口”字合成“各”字。
最有名的谜诗,是著名诗人鲍照的三首离合诗。其中以“井”和“龟”为谜底的诗谜都堪称绝唱(见《艺文类聚》五十六),比如以“井”为谜底的诗:
二形一体,四支八头,五八一八,飞泉仰流。
谜面显得晦涩了些,但是构思却非常巧妙。“二形一体”,把“井”从中司剖分成左右或上下两部分,形状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以两个相同的符号组合成一体。“四支八头”,“四支”指四画,“八头”指“井”字向四方伸出的八个头。“五八一八”就难解了些,“五八”是四十,“井”字可以分成四个“十”字。“一八”还是指八个头。最后一句“飞泉仰流”是写井的特色,人们用绳系桶把水从井中汲出,所以称“飞泉仰流”,如此构思,可以说是费尽心思了。
《艺文类聚》中收录了许多魏晋南北朝时人所写的“离合诗”,可以参看,今不一一列举。
这一时期的物谜也不少。《魏书·献文六王传》记载,南北朝时北魏献文帝之子拓拔禧封咸阳王,因为谋反事败露逃亡,跟随他的人越来越少,只剩下兼防阁尹龙武等数人。拓拔禧愁闷不知所为,就让龙武出谜语给他清,以排解忧愁。龙武想起一条旧谜,就念给他听:
眠则同眠,起则同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
拓拔禧猜作“眼睛”,龙武说谜底是“箸”,即筷子。这是一则非常优秀的物谜,筷子是一双,放下是一起放下,拿起来是一起拿起,没有只放或只拿一根的。“贪如豺狼”指用餐的时候筷子会不停地把碗盘中的菜肴夹起,但自己并不享受,而是把这些东西送进了嘴巴,所以说是“赃不入己”,把筷子的特性描绘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