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药眠 :
广东梅县人。卒于北京。1921年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系,大学期间开始新诗创作。1925年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员、大学图书馆员。1927年到上海,在创造社出版部工作,同时任暨南大学附中、上海艺术大学等校教员。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工作。后被派往莫斯科青年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担任英文翻译。1933年冬回国,任团中央宣传部长。1934年11月,被捕入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出狱,前往延安,在新华社做外电翻译工作。1938年5月,因病返回大后方。抗战期间,辗转武汉、桂林、香港、成都、昆明等地从事新闻宣传和文艺工作,担任国际新闻社记者、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常务理事等职。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在香港从事爱国民主运动,主编《光明报》。1946年秋,参与创办达德学院,任文哲系主任。1949年5月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获得平反。
他的美学、文艺学著作,既反对唯心主义,也反对形而上学的庸俗化。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提出了“小说人物出场”的理论,评价小说《三千里江山》的观念,特别是1957年提出的“美是评价”说,对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作出了贡献。
一生著述丰富。译作有英诗选集《春》《西班牙诗歌选译》《伊萨科夫斯基诗选》、I.S.屠格涅夫小说《烟》、爱尔兰戏剧《月之初升》、美国小说《工人杰麦》等;著有诗集《黄花岗上》《英雄颂》,长诗《桂林底撤退》等;散文集《美丽的黑海》《抒情小品》《面向着生活的海洋》、通讯报道《朝鲜——英雄的国度》等;中篇小说《一个妇人的日记》,短篇小说集《暗影》《再见》等;美学和文艺理论集《论约瑟夫的外套》《论走私主义的哲学》《沉思集》《批判集》《初学集》《迎新集》《黄药眠文艺论文集》等。另有长篇自传《动荡:我所经历的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