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之美

山川之美:【山川之美】意指山岳河流等自然景物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
王献之云:“镜湖澄澈,清流泻注,山川之美,使人应接不暇。
”(《全晋文》卷二七《帖》)《世说新语·言语篇》云:“顾长康从会程还,人问山水之美。
顾云:程。
先秦时期,人们还是一种原初的整体思维模式,“天人合一”的思想占统治地位,因此,不管是文学作品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抑或是人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宫论中,自然物都不是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存在的。
例如《诗经》中“附彼淇奥,绿竹猗猗”之类的描写和《论语》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类的言论都是把自然山水作为写人论人的手段,而不是描写和论述自然山水之美本身。
到了汉代,情况有了变化,自然山水已开始成为审美对象。
后汉荷爽《赠李鹰书》日:“知以直道不客于时,悦山乐水,家于阳城。
”《全后汉文》卷六七)虽然那时的人们“悦山乐水”或许多如苟氏出于政治上的失意,但山水之美已经盛为使他们能从中得到“悦乐”的审美对家却是无疑。
后汉仲长统《昌窗下·乐忠》曾谈到他“居有良田广寒,山临游,沟池环质;竹水阀布,场圖筑前:果园树后”,“畦苑,游戏平林,湿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的乐趣,亦是力证。
而入们真正觉地进行自然山水美的审美活动却悬始于魏晋,刘《文心雕龙·明诗》所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当是就此而言。
东晋人袁嵩《宜都记》云;“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也。
其叠岭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词叙。
……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历,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于千古矣。
”由此可以见出,到东晋,疾水险峰已不再是人们畏惧的对象,而已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而且,以自然山水为对象的审美活动也已不象汉末乃是因“天地之美”是中国古代美学对‘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蒸霞蔚。
'”在中国,自然山水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有着一个逐渐发展的历史过政治上的失意而到山水中寻求安慰,而是一种自觉自由的审美活动。
当时,流连山水,取乐其中,成为社会风气,许多人都性好山水。
因之,山水诗画也繁荣起来。
《山水之美】详见C山川之美门条

为您推荐

纯美

纯美:【纯美】指对象没有其他杂质,唯有纯粹雅正之美。 梁刘《文心雕龙·颂赞》:“风雅序人,事兼变正。 颂主告神,义必纯美。 ”认为《诗经》中的“风”和“雅”是写人事的,所以有“正风”、“正雅”和“变风”、“变雅”;“..

美玉出乎丑

美玉出乎丑:【美玉出乎丑】说明美玉是对丑填进行雕饰加工的结果。 晋代葛洪《抱朴子·博喻》:“锐锋产乎钝石,明火炽平暗木,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魔”。 认为锐利的锋刃是由钝石麻出来的,炽烈的明火是从暗木柴禾燃烧起来..

至美

至美:【至美】指美的最高表现形态,美的极至。 《庄子·田子方》:“孔子,‘请问游是。 '老聃日:“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币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庄子的“至美”是美的最高层次,具体表现为自然无为的特征,即庄子所极力推崇的..

华美

质美

质美:【质美】指内容本质的美。 北齐刘昼《刘子·高苑》,“画以摹形,故先质后文,言以写情,故先实后辩。 无质而文,则画非形也:不实方辩,则言非情也。 红黛饰容,欲以为艳,而动月者稀;挥弦繁弄,欲以为悲,而惊耳者寡;由于质不美也。 质..

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

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说明事物不管美、丑,只要有用即可。 这是狭的功利主义的观点。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五十二《古瓦砚》:“砖瓦贱微物广得厕笔墨伺;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 金非不..

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自然之美】古近代美学范畴,涵义较今天所说的“自然美”为宽泛,火约在以下几种意义上被使用着。 当,指与社会美、艺术美相对应的一种美的形态,即山川日月、草木鸟兽等非人创造的自然事物之美。 蔡元培云:无论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