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特之两端,各有有恐

对特之两端,各有有恐:【对特之两端,各有有恐】说明美与丑(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清代叶燮《原诗》外篇:“陈熟、生新,二者于义为对待。
对待之义,自太极生两仪以后,无事无物不然:日月、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一一生死、贵贱、贫富、高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
大约对待之两端,各有美有恶,非美恶有所偏于一者也。
其间惟生死、贵贱、贫寓、香臭,人街美生而恶死,美香而恶奥,美富贵而恶贫贱。
然逢、比之尽忠,死钢尝不美?.江总之白首,生何尝不恶?幽兰得粪而肥,奥以成美;海木生香则藝,香反为恶。
寓贵有时而可恶,贫贱有时而见美,尤易以明。
即庄生所云‘其成也毁,其毁也成’之义。
”所谓“对待之两端”,是指矛盾着的两个方面。
所谓“对待之义”,即是指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存在是个普遍现象,而且自有天地(太极生两仪)以来,就存在于各种各样的事物之中。
正如毛泽东所揭示的:“对立统--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关于年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叶變有关美恶的论述,比他的前人是大有进步的。
他的前人老子只是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老子》二章),提出美恶相依;孟子也只是说“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袍上帝。
”(《孟子·离娄章句下》)初步认识到美丑的相对性,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美与丑可互相转化,即所谓美人西施蒙受不洁之物,则可变成臭不可闻的丑人,而丑人弄得很清洁以后,则可变成美人。
叶燮既看到美恶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又看到它们的特殊性、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例如“人皆美生而恶死”,这具有普遍性、绝对性;然而,关龙逢极谏夏桀,反对营建酒池槽丘,到囚禁杀害;比于犯颜直谏,反对商纣淫乱,到剖心而亡。
他们虽死,但死得壮美,南朝江总为臣不持政务,至使君臣昏乱而亡国,虽活到七十六岁,但生而则丑。
这又具有特殊性、相对性,

为您推荐

高美

高美:【高美】即崇高之美。 清方东树《刘悌堂诗集序》论及古文家刘海峰的影响时说:“刘氏名弗耀于远,而其说盛行一时,及门暨近日乡里后进私淑者数十辈,往往守其微言绪论以道学,肖其波澜意度以为文及诗者,不可胜纪。 将由高美..

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

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指主体情感同外界事物有同形同构关系。 美与美相应,恶与恶相应。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今平地注水,去燥就湿;均薪施火,去湿就燥。 百物其去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

文章之美

文章之美:【文章之美】指运用具有一定文采的语宫来创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情意的文学作品,有着悦目娱心的美感力量。 《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奠逮。 ……每有一诗,至都邑,贵..

内美

艺术之美

艺术之美:【艺术之美】近代美学范畴,指与自然美等相区别的美的一种存在形态,(2)指艺术风格实的一种表现形即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美的特质。 近人王国维云:“若物非有形,心无所住,则虽殉财之夫,贵私之子,宁有对曹霸、..

事之形有英恶,否之情有爱惜;事物的形态有美丑之分,人们的爱憎之情也随之

事之形有英恶,否之情有爱惜;事物的形态有美丑之分,人们的爱憎之情也随之而产生,这说明美感是审美主体对于事物的美丑所产生的情绪或“天人合一”成“天人相通”的情感的反应。 书法家、文学家祝允明《枝山li文集》卷二《..

美丑无定形,爱懂无正分

美丑无定形,爱懂无正分:【美丑无定形,爱懂无正分】·指美丑是相对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好恶,虽然一般地说大多数人的霍法可能一致,但也不排除少数人有特殊的爱好。 北朝刘登《刘子·殊好》:“郁金玄帽,春兰秋慧,众鼻之所芳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