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克特,A. :
生于纽约一德裔犹太人家庭。1941年入读纽约巴德学院。3年后,赫克特中断大学学业,参军奔赴欧洲战场。1946年,他在肯庸学院继续学业,1947年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他先后在爱荷华大学、史密斯学院、华盛顿大学、巴德学院等高校任教。1967~1985年,他在罗切斯特大学担任诗歌与修辞学讲座教授。1985年起,赫克特赴乔治敦大学任教,直至1993年退休。2004年,赫克特在家中病逝,遗体葬于母校巴德学院。
在巴德学院就读期间,赫克特接触到现代派诗人的作品,深深被这种诗歌艺术所吸引,决定违背父母意愿,矢志于诗歌创作。他对传统诗歌形式表现出强烈的偏好,致力于追求高难度的诗节形式和严整和谐的音韵格律。这种创作作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的创作数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里,他出版的诗集仅10余部。但创作质量之高,却得到诗歌界的一致认可,成为他那一代人中极具个性风格的重量级诗人。他所获得的诗歌类奖项和荣誉包括普利策奖(1968)、博灵根奖(1983)、罗斯莉莉奖(1988)、史蒂文斯奖(1997),以及弗罗斯特勋章等。1971~1997年,他当选为美国诗人学会理事。1982~1984年,他出任美国国家图书馆诗歌顾问,即后来的美国桂冠诗人。2004年11月,赫克特虽然辞世仍获授美国国家艺术勋章。
赫克特早年沿袭了现代派的非个人化诗学路线,试图通过整合非个人化诗学与传统诗歌韵律格式来创制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第一部诗集《石头的召唤》(1954)显现出这种努力,让他被誉为“新古典主义”诗人。在他服役期间,赫克特曾随部队解放了位于德捷边境上的弗罗森堡纳粹集中营,并受委任采访、整理受害者材料,从而亲眼见证了犹太人在集中营中所遭受的苦难,其自身的犹太裔身份更让这份经历成为他终生无法承受的重担。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他患上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不得不中断教职,先后接受心理疏导和精神病治疗。1967年出版的第二部诗集《艰难时刻》一改他此前的非个人化风格,以类似自白派的诗歌风格记录下他在欧洲战场的所见所闻,特别是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收录于诗集中的很多诗歌,如《多些光!多些光》《仪式与庆典》等均成为反映纳粹大屠杀主题的经典作品,赫克特也凭借此诗集荣获1968年的普利策诗歌奖。在他此后的诗歌创作中,赫克特似乎有回归早年形式主义艺术风格的动机,依然表现出对非个性化的语调和各种奇喻、韵律的偏爱。虽然战争、死亡、大屠杀依然是诗歌的常见话题,但是《艰难时刻》中的那种情绪冲动受到他有意识的控制。
除了诗歌创作,赫克特还是一名颇负盛名的文学批评家,出版过多部专著和论文集,对W.H.奥登、E.毕晓普、R.洛厄尔、E.狄金森等人的诗歌创作均有精彩的评述。他生前最后一部著作《不为人知的旋律》(2003)总结了他一生对诗歌的品读与思考,受到批评界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