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 :
《雪国》从1935年1月开始连载到1947年8月完成“定稿本”,前后花费了近13年的时间。《雪国》最初是以各自独立的部分在杂志上连载的,标题也各不相同。最早的一部分以《晚景之镜》为题发表在《文艺春秋》上,此后又陆续在《改造》《日本评论》《中央公论》等不同刊物发表后续内容。1937年,创元社出版了第一部单行本作品集《雪国》,获得了日本第三界文艺恳谈会奖。川端康成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又再次把已经定稿的《雪国》重新删改、压缩,并且亲自用毛笔抄写出来,留下了两册线装版手抄遗稿《雪国抄》。
《雪国》讲述的是一名叫岛村的舞蹈学家与雪国的艺妓驹子和另一女子叶子之间的毫无真情却又微妙的感情。故事以叶子在大火中葬生,驹子顽强地在严寒中继续生活,而岛村又回到了从前的都市中为结局。整篇小说是由一幅幅四季流转的画面拼接而成,有严冬的暴雪、早春的残雪、初夏的嫩绿和仲秋的初雪等,典型地代表了川端康成文学“不拘泥情节的情景绘卷”的特色。
《雪国》的情节发展通过岛村的目光将两个雪国女子的音容笑貌和雪国独特的风物人情展示给读者。岛村目光的一个特色,是对于“空想的舞蹈幻影”的特殊关注,停留在他视野里的事物都带有虚幻的性质。而另一个特色,是他对于瞬间美感的敏锐捕捉。作者笔下的驹子与岛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叶子与驹子则又是一组鲜明的对照。叶子与驹子这两个人物一虚一实,成为《雪国》中两条重要脉络。最后,在“雪中火事”的大结局中,叶子作为一个纯粹的生命体回归了虚幻世界,而实在的生命体驹子仍然活在现实世界中。
另外,《雪国》的创作特色体现在:①对环境细腻独特的描写。②独辟蹊径的比喻手法。③声、光、色的诗意表现。《雪国》的风景就是首先在声光中呈现的,而小说最终也是在光影幻化中结束的——银河与火场相互映衬的场景。这样的描写不仅在川端康成文学中,而且在日本文学中也是经典的段落。川端康成描摹色彩很少采用通常的颜色名词,而是以他自己的独特感觉来表现,他笔下的色彩总是与人物的喜怒哀乐相通,达到人物心理与物象色彩的水乳交融。
《雪国》不仅对于川端康成个人,而且对于日本文学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对川端康成来说,是他走过了全盘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的“新感觉派”和执著于东方佛教轮回思想的两个极端化时期,在对自己以往创作的经验教训进行清理之后完成的作品。对于日本文学来说,《雪国》是按照日本式的爱好将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学经验日本化。把日本自《源氏物语》以来的“物哀”“幽玄”“空寂”等传统审美理念,同现代西方的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手法以及古老的佛法思想都交织在一起。《雪国》对于整个日本文学来说,在承前启后的同时具有开创新境界的意义。此外,《雪国》还标志着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个性的定型。从《雪国》开始,川端康成富于个人色彩的创作风格开始为世人所瞩目。无论在叙事技巧、艺术手法还是在思想意义上,都堪称世界文学中的经典。
《雪国》是川端康成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代表作品之一,先后被翻译成16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自发表以来多次被影视化和舞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