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森,J. :
生于美加边境小城金士顿,卒于美国纽约。外祖父阿斯金是底特律商人,曾在印第安酋长庞蒂亚克1763年率领的反叛英军的起义中设法把军需物资运到陷于印第安人重围的底特律要塞。父亲是英国驻加拿大军队的军医。理查森从小在军营里长大,目睹和参与了英军的不少军事行动。1812年他刚满15岁就到加拿大驻军第41团当志愿兵,随部队辗转作战,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场面。1813年他被美军俘虏,在美国俄亥俄与肯塔基战俘营当了一年战俘。这些经历都成为他日后小说和诗歌创作的题材。
1818~1835年,他以领一半军饷的英国军官身份闲居在英国伦敦,有时也去法国巴黎。最初他像其他军官一样寻欢作乐、放荡不羁。1826年,他成为作家和记者,开始了一段多产的写作时期。其间他编辑过杂志,写过诗歌、小说、历史专著、回忆录、时事小册子、通讯报导、政论文等。1830年,他从美国小说《最后的莫希干人》中得到灵感,开始着手写他的传世之作《瓦库斯塔》,并于1832年推出了这部历史传奇小说。
1835~1837年间,他参加了赴西班牙的雇佣军英国军团,并晋升为上校,后因与同僚及上司关系紧张而辞职。1838年,理查森作为《伦敦时报》的特约记者返回加拿大,在蒙特利尔居住。后来他因观点与报纸主编发生冲突而被解雇。尽管事业和生活上接二连三地遭受挫折和打击,他还是在这一时期创作了《瓦库斯塔》的续篇《加拿大兄弟》(1840)。1849年,他移居纽约,晚景凄凉,贫病交加,直至去世。
理查森一生创作勤奋,笔耕不辍,作品包括十几部长篇小说、长诗、回忆录等。其中的叙事性作品大多富于戏剧性的情节,有些作品是以作者本人的经历,特别是1812年英属加拿大与美国之间的边境战争为素材写成的。如叙事长诗《蒂肯西》(1828)讲述了一位1812年战争中与英国结盟的土著酋长之死;小说《巴黎沙龙》(1829)借鉴了他自己的战俘经历;《加拿大兄弟》等作品都以1812年美加边境战争为历史背景。他借助自己的经历撰写的作品还有《巴黎景观》(1830)、《加拿大八年》(1847)等。他移居纽约后的主要作品包括以中世纪为背景、充斥着色情暴力的三部曲《圣约翰的僧侣骑士》(1850)、《芝加哥的陷落》(1850)和《芝加哥大屠杀》(1852)。
19世纪的加拿大文学在历史传奇小说方面有着长足的发展,理查森是当时这一文学形式重要的代表作家。然而理查森的大部分作品,尤其是后期的作品量多且品位不高,充斥着强奸、性变态等场景。理查森临死时为家乡同胞不承认其“文人”身份而充满怨恨,然而今天,他已被公认是殖民地时期加拿大英语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