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科夫斯基,V.A.

    茹科夫斯基,V.A. :

生于图拉省的米申斯克村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卒于德国的巴登-巴登,遗体安葬在彼得堡。是私生子,自幼由教父安德烈·茹科夫斯基收养,并随其姓。不幸的身世造成他孤独、忧郁的性格。1797~1801年在莫斯科大学附设贵族寄宿中学读书,并开始写诗。1797年发表第一首诗《五月的早晨》,情调低沉。后参加贵族青年组织的“文学同仁会”,同时受到俄国古典主义和感伤主义的影响。1802年他意译了英国感伤派诗人T.格雷1750年的一首诗《墓园挽歌》,显示了他的诗才和创作意向。1808年起主编《欧洲通报》并发表诗作,如《柳德米拉》(1808)、《卡姗德拉》(1808)等,表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倾向。1812年参加卫国战争,创作了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俄国军营中的歌手》,受到朝廷赞赏。1815年进宫廷任职,历时25年,先为保罗一世皇后的伴读,1825年起任后来的亚历山大二世的教师。

茹科夫斯基的诗作数量不多,但艺术成就很高,他是公认的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斯维特兰娜》(1808~1812)是其代表作,表现了一个温柔的民间少女,在圣诞节之夜,怀着焦虑的心情期待着未婚夫的归来。他的主要作品还有《风神与竖琴》(1815)、《瓦季姆》(1817)、《十二个睡着的姑娘》(1817)和《大海》(1822)等。浪漫主义的手法、离奇的内容、神秘的氛围、民间故事的风格是其作品最典型的特点。他的诗在抒发内心感情、创造新的表现技巧和韵律方面,可谓A.S.普希金的先驱。V.G.别林斯基称他“使俄国诗歌获得了心灵”。

茹科夫斯基在翻译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曾将荷马史诗《奥德修纪》、东方史诗《鲁斯捷姆和佐拉布》及G.G.拜伦、J.C.F.von席勒的诗歌译成俄文。

茹科夫斯基虽然政治观点保守,不赞成革命行动,但他为人正直、善良,曾帮助减轻十二月党人的刑罚,为改善普希金、M.Yu.莱蒙托夫、A.I.赫尔岑等人的处境而尽心竭力。1839年他辞去宫廷职务,到德国旅行,后与德国画家莱滕之女结婚并定居德国。

为您推荐

沃克,H.

沃克,H. : 生于纽约市,卒于加利福尼亚州棕榈泉市。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驱逐扫雷舰“赞恩”号上服役多年,他曾获普利策奖的小说《凯恩号兵变》(1951)即根据这些经历写成,小说后又..

二叶亭四迷

二叶亭四迷 : 出生于一个下级武士家庭,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俯仰无愧于天地”为人生信条。青少年时期,他自认为是武士的后裔,立志从军卫国,曾三次报考陆军士官学校,均因眼睛高度近视而..

纪伯伦

纪伯伦 : 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卒于纽约。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

西格尔,E.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 : 生于大阪,卒于逗子。日本20世纪20年代“新感觉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处女作是刊于第六次复刊的《新思潮》上的小说《招魂祭一景》(1921),受到文豪菊池宽的赏识,1926年,在“新感觉派”机关..

雷列耶夫,K.F.

雷列耶夫,K.F. : 生于巴托沃地方一个小地主家庭,卒于彼得保罗要塞。曾在彼得堡第一军官学校学习,受过A.N.拉季舍夫和法国启蒙学派思想的影响。1812年参加反拿破仑的战争,并远征国外。回国后因憎恨野蛮的..

莱蒙托夫,M.Yu.

莱蒙托夫,M.Yu. : 生于莫斯科,卒于皮亚季戈尔斯克。父亲是退役上尉,母亲是大贵族的女儿。父母一度住在莫斯科,诗人出生后不久,全家回到奔萨省塔尔哈内外祖母的领地居住。出身富豪而寡居的外祖母并不满意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