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论中国是世界上最喜爱藏书和读书的国家

季羡林论中国是世界上最喜爱藏书和读书的国家:

季羡林(1911- ),山东清平(今归临清)人。

梵文学家、翻译家。现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随叔父迁居济南,就读于小学、中学。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以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到德国哥廷哥大学,重点研修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旋从事印度中世纪语言和佛典研究。1946年回国,一直执教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1978年后曾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主要着作有《罗摩衍那初探》、《印度简史》等。

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罗摩衍那》等。曾自述对其影响最大的是在清华求学期间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和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两门课程。

后者以《六祖坛经》为课本展开讲授,开阔了其学术视野并激发了其对印度学的兴趣。晚年在北京大学朗润园的居邸“有五个房间两个厅,整个就象书库一样,连过道上都堆满了书,一进屋就可以看见一套《大藏经》,整整齐齐地放在书架上,占了好大一片空间”(朱圣弢《季羡林》)。曾撰文《藏书与读书》发表于《光明日报》“图书评论”版上,谈晚年所“顿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喜爱藏书和读书的国家”。

他从中国书籍进步史的角度,谈到古代简书之繁、抄书之艰。

但“丝毫也阻挡不住藏书和读书者的热情”。他说:“我国古籍中不知有多少藏书和读书的故事,也可以叫作佳话。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以及古籍中所寄托的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历千年而不衰,我们不能不感谢这些爱藏书和读书的先民。后来我们又发明了印刷术。

有了纸,又能印刷,书籍流传方便多了。从这时起,古籍中关于藏书和读书的佳话,更多了起来。……”他还说:“至于专门读书的人,历代记载更多。也还有一些关于读书的佳话,什么囊萤映雪之类。

……在这一则佳话中所蕴含的鼓励人们读书的热情则是大家都能感觉到的。还有一些鼓励人读书的话和描绘读书乐趣的诗句。……”因此,他认为“这样藏书和读书的风气,其他国家不能说一点没有”,然而“实在是远远不能同我国相比”,“我们必须认真继承这个在世界上比较突出的优秀传统,要读书,读好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上无愧于先民,下造福于子孙万代。

为您推荐

郭沫若论读书方法

郭沫若论读书方法:郭沫若一生博览古今名着,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读书经验。他认为读书目的不同,方法自然就有差异。他把读书的目的分成五种,从而也就有了五种读书方法:(1)为学习而读书。这是培养人格学成技艺之必需,一般通过..

吴耕民论读书

吴耕民论读书:吴耕民(1896-?),原名润苍,浙江慈溪人。园艺家。15岁考入绍兴府中学,幸遇鲁迅,遂立志苦读。1914年考入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毕业后赴日留学。归国后在各大学任教。1949年后一直任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教授。吴氏认..

竺可桢论读书

竺可桢论读书: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1909年入唐山铬矿学校土木系学习,后到美国留学。1918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曾创办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竺氏虽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但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十..

杨逵论读书有疑是智慧之门

茅盾论读书与创作

茅盾论读书与创作:茅盾生平读书甚博。他认为:“读书的范围愈广,则愈能得到多方面的启迪,他的写作的准备项下的积蓄愈厚愈大”(《论创作的准备》),并认为,“边写边读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还须强调“边生活”(《关于文学修养..

马浮论读书

马浮论读书:马浮(1883-1967)字一浮,号湛翁、被褐等,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光绪举人。自少不求闻达,悄然修养。曾隐居杭州西湖,研读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精通佛学。能诗。擅书画。曾留学日本、德国。一度执教于浙江大学..

林语堂论读书

林语堂论读书: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后改玉堂,继改今名,福建龙溪人。191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归国,历任北大、北师大、女师大教授和厦门大学文科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