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读书法

金克木读书法:

金克木(1912-),笔名安琪、辛竹等。

安徽寿县人。外国文学研究家。

小学毕业后,就没有真正上过学。但在毕业前后曾翻阅过祖遗的几十木箱藏书,感到“从那里仿佛可以看出清代后期五朝(1821-1911)文化变化的一角”(《家藏书寻根》)。1939年后,先后执教于湖南大学、武汉大学。继至北京,任北京大学东语系、南亚研究所教授。认为:“书是知识的存储器,若要得知识,书还是要读的。”(《读书·读人·读物》)并总结自己一生读书治学的经验:读书、读人、读物。

读书的准则是“少、懒、忘”。自述一生“看见过的书可以说是很多,但读过的书却只能说是很少”;加上自知是个“懒人”,“硬读”又读不进去,所以疲倦了就去“睡觉或闲聊或游玩”;一旦读书告一段落,就放下不管,暂时忘掉,过些时候再拿起来则“反而读出了初读时没有读出来的东西”。毕生守此“少、懒、忘”三字诀读书,颇得其乐。晚年则往往“连字带空白一起读”,收获更大。

他还认为,“其实读书也可以说是听古人、外国人、见不到面或见面而听不到他讲课的人的话。”因此,“听话也可以说是一种读书”,读书即“读人”。再次是“读物”。见过的东西也是书,如文物之类,从中亦可学到不少知识。总之,“物是书,符号也是书,人也是书,有字和无字的都是书”。金氏还认为“入门书难。难写,难读,难得,凭一本书难入门”(《入门书谈》)。着述有《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比较文化论集》、《梵语文学史》、《书城独白》等。

为您推荐

高亨通一经读书法

高亨通一经读书法:高亨认为,要踏踏实实地真正“读通”一种重要书籍,以其作为走向治学之路的第一步。这也是高亨自己的读书方法。他早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读书时,就曾选定《韩非子》作为深入钻研的对象,潜心攻读,于1926年写出..

邓拓读书法

邓拓读书法:邓拓读书时极重视积累,并要求大家都这样做。他打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方:“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拣,成好习惯。专门出门拣粪,倒不一定能拣很多,但一成了随时拣粪的习惯,自然就会积少成多。知识积累,也应该..

温公颐读书法

温公颐读书法:温公颐(1904-)原名寿链,笔名梦华,福建龙岩人。曾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祖父辈务农而家境清寒,依靠本村宗祠和县府补贴得以就学。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0年至1949年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59年..

周谷城新三余读书法

顾随评点式读书法

顾随评点式读书法:顾随(1897-1960)原名顾宝随,字羡季,别号若水,笔名葛茅等,河北清河人。作家、学者。五岁入塾。1907年起入学堂,始感兴趣于读文史书。1915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两年后转入北京大学。1920年毕业,服务于教育界。19..

白寿彝读书法

白寿彝读书法:白寿彝(1909-),河南开封人,回族。历史学家。着有《中国交通史》、《中国回教小史》等。他认为,“读书要下功夫”。所谓“下功夫”,不应仅仅理解为时间的延续和次数的增加,而是善读。他说:“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

吴晗读书法

吴晗读书法:吴晗认为:“青年人要有雄心壮志,着书立说,没有奋斗目标就不会有所作为。”而读书方法有两种,一是“寻章摘句式”,读得细致,但往往会“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犹如一屋散钱却缺少串钱的绳子;一种是“观其大意、不求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