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等级

    第四等级 : 又称“第四阶级”、“第四政府部门”,是对新闻界在西方国家所享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权力的一种说法。与西方“第四种权力”、“无冕之王”的提法含义大致相同。1772年,英国的新闻记者通过多年的斗争,获得了国会旁听权,可以公开报道议员的发言和辩论,记者的地位有所提高。据未获证实的托马斯·卡莱尔的观点,“第四等级”一词明确提出是在18世纪,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Edmond Burke 1729~1797)在国会会议中称记者为仅次于贵族、僧侣、资产者的发挥政治作用的集团。据说伯克指出:“在议会中有三个等级,然而在远处的记者席上还坐着一个远比他们都重要的第四等级。”“这不是修辞或者诙谐的说法;而是在当代对我们非常重要的不折不扣的事实。”自伯克使用了“第四等级”的概念后,新闻界在西方常被称作、也常自称“第四等级”,这一概念成为新闻界能在第一等级——政府、第二等级——司法、第三等级——教会之外享有特殊社会地位、发挥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的代名词。新闻界自认为是代表公民利益的独立的舆论监督力量,是一切阶级权力的不可腐蚀的捍卫者。西方国家内部对这种看法有不同意见,认为新闻界基本上是为既得利益、为上等阶级服务的,几乎没有人会申辩说新闻界能表明自己是工会权利的捍卫者。
1901年,梁启超首次用中文对这一概念及来源作了介绍,当时译作“第四种族”。在《本馆第100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一文中,梁写道: “英国前大臣波尔克,尝在下议院指报馆记事之席(各国议院议事时,皆别设一席以备各报馆之旁听记载),而叹曰: ‘此殆于贵族、教会、平民三大种族之外,而更为一绝大势力之第四种族也。’(英国议院以贵族、教徒、平民之阶级组织而成,盖英国全国民实不外此三大种族而已。)”“考现在,不知吾中国所谓此第四种族者,何时始见其成立也?”(见 《清议报》第100期)。梁氏有关 “第四种族”的概念,来源于日文版松本君平的著作 《新闻学》(1899年版)。这本书1903年出版的中文版中,第一章的题目便是 “第四种族之发生”。伯克 (Burke)在这本书的中文版中被译为 “普鲁克”,系为日语发音转译。
关于“第四等级” 这个概念,约·赫尔腾和罗·纳尔逊在1971年出版的 《第四等级》 一书中,做了如下介绍: “新闻事业被称为第四等级。这可以追溯到英国议会的早期,那时有三个等级: 贵族、僧侣和 ‘平民’。托马斯·巴宾顿·马考莱勋爵写道: ‘在过道里坐着的记者们是这个范围内的第四等级。’”(英文版第9页) (马考莱,1800~1859,是英国历史学家,以其 《英国史》 一书而闻名,1830年起成为英国议会议员。) 日松本君平对这一概念的阐释为: “今者,无论贵族也、僧侣也、平民也,皆不得不听命于此种族之手。彼若预言,则可以征国民之运命; 彼若裁判,则可以断国民之疑狱; 彼若为立法家,可以制定律令; 彼若为哲学家,可以教育国民; 彼若为大圣人,可以弹劾国民之罪恶; 彼若为救世主,可以听国民无告之痛苦,而与以救济之途。其势力所及,皆有之穷之感化,此新闻记者之活动范围也。” ( 《新闻文存》 第9页,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
第四种权力同样是一种关于新闻事业社会地位的比喻性说法,由美国政治家托·杰弗逊提出。杰弗逊在18世纪末指出,新闻事业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并对这三种权力起制衡作用的第四种权力。此后,这一比喻为西方学者采用,新闻界也常以此自居。1980年5月,埃及总统萨达特提出要把新闻机构建成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机构”,埃及宪法作出相关的规定。美国记者和政治家道·凯特在其1959年出版的 《政府的第四个部门》 一书中,对 “第四种权力” 作出了新的解释。他认为,华盛顿的新闻记者团实际上并不是对另外三权起制衡作用的力量,而是与行政、立法、司法并存的 “政府的第四个部门”,它与政府、国会、最高法院配合行动,为推行当权者的现行政策服务。1971年,当时任 《纽约时报》 华盛顿分社社长的迈·弗兰克对此曾解释说: 总统们把机密情报提供给华盛顿的记者团,“为的是恫吓敌国,讨好友好的选民,保护自己的名誉。” “报刊之所以能获得有关对外政策的有意义的新闻,只不过因为它曾设法使自己成为接触机密资料的成员之一,而且在把这些资料传递给政府其他部门和一般公众的过程中,表明了自身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报刊明智而正确地称为政府的第四部门的原因。” (美国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 1971年9~10月号第23页)
“第四种权力”的提法,需要和马克思、恩格斯曾使用过的用以说明法国报刊社会地位的 “第三种权力” 相区别。1850年马恩在分析19世纪50年代法国的阶级阵线时指出,法国存在着三种权力: 国家元首、国民议会和报刊,报刊即第三种权力。马恩是在批评法国颁布的新出版法关于署名的规定的情况下提出这一概念的。他们强调,作为社会舆论工具的报刊只有在作者匿名的条件下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舆论的力量。因此,马恩50年代讲到报刊的力量,指的主要是社会舆论的力量,他们指出社会舆论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无形的、甚至连统治者都无法抗拒的力量,报刊则是这种舆论的载体。报刊忠实地反映社会舆论,它就能受到人民的信赖,从而作为社会舆论的 “纸币” 流通于社会。
无冕之王 西方对新闻工作者的权力和社会地位的一种夸大的形象说法,与 “第四等级”、“第四种权力” 含义相近。这一俗语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起源自19世纪初期到中期的英国,其时《泰晤士报》 进入了所谓的 “黄金时代”,不再接受官方资助,打出了 “独立于党派之外” 的旗号,记者遍布全国,拥有一批撰写言论的能手,大量刊登国内外要闻,敢于蔑视和抨击政府,声言有权批评大小官员,甚至有人说它的社论是 “大雷神”,具有“制造政府和推翻政府” 的威慑作用。它派驻欧洲各国的首席记者有 “第二大使” 之称。后来人们把新闻记者称为 “无冕之王”。另一说法产生于 《泰晤士报》 三大主笔时期。当时该报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主笔辞职后,常被政府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颇高,被人们称为 “无冕之王”,后来被西方新闻界用以泛指记者,表示记者有凌驾于社会众人之上的特殊地位。两种说法从不同角度说明了 “无冕之王”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这种说法传入中国后,在旧中国虽有人谈到,但因传统文化观念中视报人职业为末流鼠辈而不甚流行。本世纪40年代的延安整风运动,“无冕之王”的提法受到批评。《解放日报》1942年9月22日社论《党与党报》指出:“党报工作人员对于党的每一个工作部门,对于各种实际工作中的同志,不可以自以为是,做‘无冕之王’,而应该去做‘公仆’,应该要有恭谨勤劳的态度。”(《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册第56页,新闻出版社1980年版)。
事实上,任何国家或阶级的新闻记者都受制于所处的国家政权、政治势力或党派,凌驾于阶级甚至政权之上的记者是不存在的。

为您推荐

新闻宣传

新闻宣传 : 一指借助于新闻报道的形式为达到一定的宣传目的而进行的宣传活动;二指以新闻媒介为手段所发表的重要言论。新闻与宣传是两个不同的意识形式,新闻着重报道事实、传播事实,宣传则以扩散观..

丹斯螺旋形模式

丹斯螺旋形模式 : 关于传播过程动态性的一种理论描述。与所有的社会过程一样,传播是一种环环相续而又不断变化的过程。为了尽可能从理论上准确地表述这一过程的动态性质,美国传播学者丹斯1967年在..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 :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大众传播学实际上就是指传播学。这是由于传播学是以研究大众传播为其重心的。狭义的大众传播学则专指研究人类一切大众传播行为的学问。从准确与科学的意义..

新闻媒介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 关于大众传播现实过程的一种理论描述。1957年,美国学者韦斯特利 (Westley) 和麦克莱恩 (Maclean) 在 《大众传播研究的一种概念模式》 一文中提出的模式。他们自称这个模..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 : 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是职业传播者使用对信息进行大量复制的媒介广泛、迅速地传播信息,以期在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传播对象中唤起传播者所预期的意念,试图在各方面影响传播对..

新闻受众需要

新闻受众需要 :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新闻受众需要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社会性特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客观世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了解并熟悉周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人类认识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