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报道的语言和文风 : 写新闻报道,就得运用语言,而运用语言是一门艺术。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同样报道一件事或一个人,词语丰富的人,写出来的新闻就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相反,语汇贫乏的人,写出的报道就干巴、枯燥,令人厌读。
一切文章对语言的基本要求都是准确、鲜明、生动,新闻自然也不例外。新闻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是真实、明白。对外报道在语言和文风上,还有这样几点特殊的要求:(1)不要使用外国受众忌讳的词语。有些词汇,本无褒贬,可因为约定俗成或政治历史原因,带上了感情色彩,使用时便有了一些忌讳。如“利用”一词,原意为“发挥人或事物的作用,使其对自己方面有利。”但在后来的运用中,就略带点了贬意,以对方的无知或通过损害对方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利用外资”一词,在对内报道中出现,毫无非议,而对外报道某省市利用外资发展当地经济时,个别投资者心中则颇为不悦,觉得自己便是无知或利益受损的一方。(2)不要照搬国内的习惯用语。对内报道中经常使用的某某厂造成“一条龙”生产线,某产品被当作“拳头”产品,“两参一改三结合”、“创汇产品”、“三资企业”等,外国受众如坠烟海。对这些惯用语,一是不要照搬,一旦用了,要加注释或“翻译”。(3)不要靠高级形容词去打动受众。新闻语言要像李白诗中写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种认为“三分人才,七分打扮”,全靠“笔下生花”的写作观点是要不得的。有人说,“如果按照自己的讲话方式写稿,你就成功了一半。”这是经验之谈。美国著名记者雷迈尔·莫林在谈到他一次采写凶杀案例时,老板曾告诫他说:“用不着费脑筋去写它。让事实本身说话……词汇用得越普通越好。”“不要咬文嚼字。要把细节都提供出来,但是不要用形容词去渲染。这件事本身说明了问题,它不需要你添油加醋。”新闻语言由华丽返回朴素,才具有感染力。(4)用语要准确、恰当。对外报道中的遣词造句,要求更要准确无误,否则会给受众造成麻烦。世人常说:对什么人讲什么话,到哪个山头唱哪山歌。这句俗话,对我们向外国报道时选择和运用词语不无启迪。(5)不要引用“方言”“俚语”,这样有时会影响行文的流畅和风格的统一,甚至造成晦涩难懂。如“盖帽”、“猫腻”、“真格儿的”等,外国受众是很难领略个中情趣的。也不要在白话文写成的报道中生硬地掺杂一些文言文的字词或句式,以代替白话文的字词,结果造成文白夹杂,十分别扭。(6)不要采用强加于人、教训人的语言,不要写过头话,切忌唱高调子。诸如“中国首创”、“百年首例”、“世界领先地位”、“代表国际最先进的水平”等,要慎用。否则,会使本来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也不能使外国受众所接受。事实胜于雄辩,结论应让人家自己去做。在涉及国家主权、民族感情、内外政策等重大问题时,必须注意表达的严谨、完整和分寸;介绍发展成就、风土人情时,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则不妨写得潇洒活泼一些。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