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雠学

校雠学:

校勘文字、订正错讹的学科。又称“校勘学”。古书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文字错误、脱衍、错版缺页以及诸如此类的情况,校勘文字、订正错讹,以求得到古书的原貌或正本,便成为历代许多学者终生致力于斯的一门学问。早在先秦时代,孔子等人就有了校理古书的实践。西汉成帝时,皇家藏书堆积如山,十分混乱,刘向奉命典校这些藏书,编为定本,每一书校毕,就“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请皇帝过目。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校理古书的活动,“校雠”一词最早就出现在刘向的《别录》中。刘向还对“校雠”作了明确解释:“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就是比勘文字异同,订正脱衍讹误等。事实上,校雠作为一门专家之学,就正式成形于西汉。东汉以后,朝廷还特设有“校书郎”一官,负责校勘书籍、订正讹误。校雠学在清代达到极盛,成为风行一时的热门。校雠的主要内容是“找错字”,这种看来很简单的工作是一门技术性特强的学问,非专家不能登堂入室。校雠学与目录学、版本学关系密切,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曾有人主张以校雠学来囊括目录学和版本学,或以目录学来包括校雠学和版本学,现代则有“古典文献学”一名,来将校雠、目录、版本这三门有亲缘关系的学问合而为一。现代史学大师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将校理古书的方法分为四种:一曰对校法,即用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读,遇到不同之处,就加以注明;二曰本校法,即用本书的前后互相比证,发现其中的异同;三曰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四曰理校法,即考证比勘古书字词篇章的内在逻辑,分析文章的字例、词例、句型、语法等。剖析条理,推究文义,从中发现问题,作出是非判断。理校法没有版本上的依据,主要是依靠校勘者的学识,因此最能显出一个人的水平,但也是最危险的方法。

为您推荐

《校雠学史》

《校雠学史》:蒋元卿着。黄山书社1985年12月版。17.9万字。分6章。一、绪论,论述校雠学之定义、校雠学之重要性、什么叫校雠学史、以及校雠学史的5个时期。二、校雠的发韧时期(汉代以前),简述校雠的起源、孔门的校雠。三..

《校雠通义通解》

《校雠通义通解》:清·章学诚着。王重民通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版。18万字。《校雠通义》是阐述古典目录学方法、理论的重要专着,现存3卷18篇,有《原道》、《宗刘》、《互着》、《别裁》等,其主要观点是,图书目录必..

校雠学

校雠学 : 中国古代学者在古籍文献整理工作中,逐步积累,形成一系列的工作方法与理论体系。其中绝大部分内容,曾用"校雠??" 的名义概括。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校雠学"的内容又有分解、缩小,并有被新学科以他..

《校雠通义》

校雠

校雠 : 见校对。 ..

《通志·校雠略》

《通志·校雠略》 : 中国第1部目录学理论著作。南宋郑樵(1104~1162)晚年所著《通志》二十略中的一略,共69篇。最早对目录学的理论方法作了比较完整和系统的阐述。在图书的搜集方法上,提出了"求书八道",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