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称

谦称:

古代第一人称单数的称谓礼节。古人在言谈与书信往来中,凡提到自己的时候,为了表示谦虚或谦恭,一般避免直接用“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而是用某些“自我贬损”的特殊词语来代替,这就是所谓“谦称”。最普通的谦称是直接用自己的名,而省去姓,如唐代韩愈在文章中自称“愈”,宋代苏轼在给朋友的信中自称“轼”。此外,使用频率较高的谦称有:“鄙人”,自谦为鄙俗之人;“不才”,自谦为孤陋寡闻之人;“不肖”,自谦为不贤而不能继承祖先德行的人;“不佞”,自谦为无才无智之人;“不敏”,自谦为愚钝之人;“仆”,自谦为对方的仆人,等等。在君主面前,自称“臣”;在上司面前,自称“卑职”、“在下”;在年长者面前,自称“晚生”、“学生”、“后学”、“小子”;在晚辈或后生面前,自称“老朽”;女人自称为“妾”、“奴”、“奴家”等,都是自谦之词。君主也有谦称,常见的有“孤”、“寡”等。孤的意思是单,寡的意思是少,君主称“孤”道“寡”,表示“自我贬损”,《老子》说:“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直到后来,“孤家寡人”成了君主的专利,其自谦的色彩逐渐消失,“称孤道寡”才变得不客气起来。如三国时,吴主孙权派周瑜迎战曹操统率的魏军,临行前,这位英气勃勃的君主说:“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诸如此类的谦称,现在大都被淘汰,只是在书面语言中,还偶尔被借用,但自谦的色彩少,幽默的意味多。

为您推荐

王霸

王霸:孟子归纳的两种统治方法。王与霸,都指君临天下,但以仁德服人者如尧、舜、禹、汤等称王,以武力服人者如齐桓公、晋文公等则称霸。孟子便用“王”与“霸”来概括两种对立的统治方法,即所谓“王道”与“霸道”,简称“王霸..

晋朝

晋朝:(265-420)西晋和东晋两个王朝的合称。晋原为西周初年所封的诸侯国,封地在今山西西南部。三国后期,司马懿诛灭曹爽集团,控制魏国实权,传至其子司马昭,曹魏已经名存实亡。因司马氏原籍温县(今属河南)为古晋国地,故司马昭得..

崇富论

崇富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阐扬的贫富观念。司马迁在《史记》中特辟有“货殖列传”,记载古今以工商致富的奇才,如范蠡(越王谋臣)、子贡(孔子弟子)、鲁人猗顿、巴寡妇清、蜀郡卓氏、宣曲任氏等,都富可敌国,与王者同乐。司马..

康熙皇帝

大一统

大一统:中国自西周以来立国的基本观念之一。《春秋》开篇:“隐公元年,春,王正月。”意思是说:鲁隐公元年的春月,就是周王的正月。《公羊传》解释说:为何要说成“王正月”?大一统也。大,意思是尊崇;大一统,就是尊崇一统,而不是“..

南北朝

南北朝:(420-589)分裂的时代。公元420年后,在南方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史称“南朝”。四朝先后相续,均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其改朝换代的方式都是“禅代”,国名都是采取开国皇帝在前朝的封号,如刘裕在东晋被封..

抱道贸禄

抱道贸禄:东汉王充关于儒生入仕的经济观点。儒生就是古代的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是儒生的人生追求。孔子有“谋道不谋食”的教诲,是要弟子胸有大志,不要只为衣食打算。但入仕为官,自然要涉及经济问题,如俸禄。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