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仁政:儒家的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发挥了孔子“仁”思想,提出完整的“仁政”学说。《孟子·梁惠王》上、下篇全部是讲“仁政”。
孟子极力推崇周“文王发政施仁”。
《孟子·滕文公上》:“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孔子以爱人为仁,“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把“仁”作为施政标准则为“仁政。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虽为仁政规定了一些道德原则,但未能作具体论述。
孟子“仁政”学说对孔子“仁”学有重要发展。孟子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仁者在位,“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告子下》)强调仁政是王者的仁义之心推己及人的结果,仁义的道德原则是施政的根据。
仁政的主要内容有:“正经界”,即实行井田制,“制民之产”,使老百姓有部分的固定财产以维持生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孟子·梁惠王上》)“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减轻剥削和压迫,保护和发展小农经济;加强道德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停止兼并战争,使人民安居乐业。“仁政”学说与其重民、重农思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孟子试图通过施行仁政来结束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由于当时还是封建社会的开始,农民与地主的矛盾还不尖锐,调整、缓和这一矛盾还不是当务之急;而且孟子对时政多有刺讥,因此,其“仁政”学说未能见用于当时,但两汉以后越来越受到地主阶级的重视,后儒都以“仁政”为理想政治。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