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仁政

[四书]仁政:儒家的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发挥了孔子“仁”思想,提出完整的“仁政”学说。《孟子·梁惠王》上、下篇全部是讲“仁政”。

孟子极力推崇周“文王发政施仁”。

《孟子·滕文公上》:“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孔子以爱人为仁,“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把“仁”作为施政标准则为“仁政。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虽为仁政规定了一些道德原则,但未能作具体论述。

孟子“仁政”学说对孔子“仁”学有重要发展。孟子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仁者在位,“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告子下》)强调仁政是王者的仁义之心推己及人的结果,仁义的道德原则是施政的根据。

仁政的主要内容有:“正经界”,即实行井田制,“制民之产”,使老百姓有部分的固定财产以维持生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孟子·梁惠王上》)“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减轻剥削和压迫,保护和发展小农经济;加强道德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停止兼并战争,使人民安居乐业。“仁政”学说与其重民、重农思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孟子试图通过施行仁政来结束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由于当时还是封建社会的开始,农民与地主的矛盾还不尖锐,调整、缓和这一矛盾还不是当务之急;而且孟子对时政多有刺讥,因此,其“仁政”学说未能见用于当时,但两汉以后越来越受到地主阶级的重视,后儒都以“仁政”为理想政治。



为您推荐

[四书]中国

[四书]中国:①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 而把周围我国其他地区称为四方。或称周围少数民族为四夷。 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等含义相当。 《大学》:“..

[四书]见

[四书]见:①看见。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孟子·梁惠王上》:“就之而不见所畏焉。”②谒见。 《论语·卫灵公》:“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③往见。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④使接见..

[四书]仁义

[四书]仁义:儒家的伦理范畴。 仁是众德的总称,义是成德之本,二者有密切的关系。《中庸》载孔子答哀公问政时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孟子·梁惠王上》:“何必曰利?亦有..

[四书]中行

[四书]内自讼

[四书]内自讼:孔子提倡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 与内省、内自省义近,意为自我责备。《论语·公冶长》:“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朱熹《论语集注》:“口不言而心自处也”。强调自觉反省错误,从严自律..

[四书]仁

[四书]仁: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之一。 此词孔子之前已有:《尚书·金縢》:“予仁若考。”《诗经·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左传》昭公十二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为仁。”然零碎不系统,未形成一种学说。 孔子继承..

[四书]中

[四书]中:①中间、当中。 《论语·为政》:“禄在其中。”《孟子·梁惠王下》“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②中等。《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③作动词用,“在中间”之意。《论语·乡党》“立不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