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形得似

    离形得似 : 唐代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创作与欣赏的美学原则。语出《二十四诗品·形容》:“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意谓以形求神,重点表现传达出描写对象内在的神韵,而不必拘泥于外在物象的逼真。这是司空图“味外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司空图认为,既然诗歌的审美特质是不离文字、不在文字的,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那么无论是创作有“味外味”的诗歌也好,欣赏诗歌的“味外味”也好,都必须既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艺术形象,又要超越这些具体的语言文字、艺术形象。单纯追求表现上的形似,绝不可能表现出对象的神韵,所谓“脱有形似,握乎已违”。(《冲淡》)这个思想贯穿在整部《二十四诗品》之中,如《雄浑》说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含蓄》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都强调了离形求神。“离形得似”的实质,在于重视诗歌意境的创造与把握,反对只在文字声律等形式因素上下工夫。可以说,“离形得似”说已涉及诗歌创作与欣赏的深层艺术规律。

为您推荐

应感

应感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即灵感,由陆机提出。陆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个论述文学创作中的灵感问题的。在《文赋》中,陆机探讨了灵感的特征,指出了灵感对创作的重要作用。陆机首先指出灵感..

穷而后工

穷而后工 : 宋代欧阳修对作家的生活境遇与其创作成就的关系的认识。语见《梅圣俞诗集序》:“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

温柔敦厚

温柔敦厚 : 儒家的诗教,或者说儒家对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要求。语出《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者也。”孔颖达《礼记正义》解释:“温,谓颜色湿润,..

文以明道

涤除玄览

涤除玄览 : 老子关于体悟道的心态的描述,借指艺术创作、审美时的空明心境。又称“涤除玄鉴”。语出《老子·十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的意思是说,对“道”的把握,应排除人内心的成见观念,..

观物取象

观物取象 : 中国古代对于文化艺术起源的一种解释。语出《易传》:“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不平则鸣

不平则鸣 : 唐代韩愈对作家的生平际遇与其创作的关系的认识。语见《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亦然,有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