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外之致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通过作品的文字形象所传达出来的深层意蕴。语出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韵外之致”在这里和“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含意相近,都是司空图从不同角度对诗歌审美特质的说明。“韵”、“味”、“象”指的都是作品直接呈示在读者眼前的因素,即语言文字、思想感情、艺术形象等;“致”、“旨”、第二个“象”,则是读者由作品中获得的深层意蕴。尽管这深层意蕴的获得离不开作品的语言文字、艺术形象等因素,但二者并不等同。司空图认为,优秀的诗歌都应该具备“韵外之致”,一个真正的鉴赏家也应该能够欣赏、领悟作品的“味外之旨”。一般说来,最能满足司空图要求的是唐代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这些诗大多自然冲淡,意趣幽远。晚唐以后,这种特征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的审美理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成了他们的审美追求,于是“韵外之致”又用来指称这种恬淡高远、含蓄不尽的韵味,从而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