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外之致

    韵外之致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通过作品的文字形象所传达出来的深层意蕴。语出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韵外之致”在这里和“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含意相近,都是司空图从不同角度对诗歌审美特质的说明。“韵”、“味”、“象”指的都是作品直接呈示在读者眼前的因素,即语言文字、思想感情、艺术形象等;“致”、“旨”、第二个“象”,则是读者由作品中获得的深层意蕴。尽管这深层意蕴的获得离不开作品的语言文字、艺术形象等因素,但二者并不等同。司空图认为,优秀的诗歌都应该具备“韵外之致”,一个真正的鉴赏家也应该能够欣赏、领悟作品的“味外之旨”。一般说来,最能满足司空图要求的是唐代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这些诗大多自然冲淡,意趣幽远。晚唐以后,这种特征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的审美理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成了他们的审美追求,于是“韵外之致”又用来指称这种恬淡高远、含蓄不尽的韵味,从而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

为您推荐

味外说

味外说 : 唐代司空图对诗歌审美特质的认识。语出《与李生论诗书》。司空图以味喻诗,认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把诗味看作诗歌最根本的审美特征。他举例说:“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

美刺

美刺 : 儒家对诗歌教化作用的一种规定,类似今天说的歌颂和暴露。语出《毛诗序》。 《诗序》释“颂”道:“颂者,美盛德之形容”当为“美”之所本。“颂”是诗六义之一,内容为赞颂诸侯的功德以告神明..

感物说

感物说 : 中国古代文论对于作家情感或文思来源的一种解释。“感物说”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感物说”的“物”,..

赋、比、兴

离形得似

离形得似 : 唐代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创作与欣赏的美学原则。语出《二十四诗品·形容》:“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意谓以形求神,重点表现传达出描写对象内在的神韵,而不必拘泥于外在..

声律论

声律论 : 中国古代文论对韵文创作的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确立于南朝齐梁时期。三国时李登的《声类》,已以宫、商、角、徵、羽五声来配汉字的字音,陆机《文赋》亦称“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

应感

应感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即灵感,由陆机提出。陆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个论述文学创作中的灵感问题的。在《文赋》中,陆机探讨了灵感的特征,指出了灵感对创作的重要作用。陆机首先指出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