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 中国诗画情景交融的重要特点。语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即唐代诗人王维,王维工诗善画,常以画入诗或以诗入画,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所以苏轼有此评语。中国诗歌大部分为抒情诗,传统诗论讲的是感物言志,触物起兴,借景抒情,因此景物的刻画描摹在诗歌创作中有重要的地位。而描述景物的形貌,本是绘画所长,所以道是“诗中有画”。当然,诗中之画毕竟是以抒情为目的的,而以情景交融、意与境浑为极品。中国绘画则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画家笔下的山川风云、花鸟虫鱼,大多不是为描绘对象而描绘,而是画家人格个性的表现,主观情思的寄托。所以道是“画中有诗”。中国画不少以写前人诗意为题,或画幅上有题画诗,都是“画中有诗”这一特点的表现。只是在诸如王维这样一身而兼诗人画家二任的艺术家手下,“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

为您推荐

味外说

味外说 : 唐代司空图对诗歌审美特质的认识。语出《与李生论诗书》。司空图以味喻诗,认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把诗味看作诗歌最根本的审美特征。他举例说:“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

美刺

美刺 : 儒家对诗歌教化作用的一种规定,类似今天说的歌颂和暴露。语出《毛诗序》。 《诗序》释“颂”道:“颂者,美盛德之形容”当为“美”之所本。“颂”是诗六义之一,内容为赞颂诸侯的功德以告神明..

感物说

感物说 : 中国古代文论对于作家情感或文思来源的一种解释。“感物说”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感物说”的“物”,..

赋、比、兴

离形得似

离形得似 : 唐代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创作与欣赏的美学原则。语出《二十四诗品·形容》:“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意谓以形求神,重点表现传达出描写对象内在的神韵,而不必拘泥于外在..

声律论

声律论 : 中国古代文论对韵文创作的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确立于南朝齐梁时期。三国时李登的《声类》,已以宫、商、角、徵、羽五声来配汉字的字音,陆机《文赋》亦称“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

应感

应感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即灵感,由陆机提出。陆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个论述文学创作中的灵感问题的。在《文赋》中,陆机探讨了灵感的特征,指出了灵感对创作的重要作用。陆机首先指出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