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最早将它们作为一对范畴提出来的是孔子。《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之说即由此而来。不过人们对孔子这段话的理解并不一致。按董仲舒的解释,质者志也,指的是人所具有的道德伦理品质;文者物也,指的是文彩、文饰等形式因素,用今天的话来说,董仲舒是将“文质”理解为形式与内容。“文质彬彬”即是内容与形式恰到好处的统一。而据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野,如野人,言鄙略也。史者,文多而质少。彬彬,文质相半之貌”。邢昺疏: “文华质朴相半彬彬然,然后可为君子”。又将“文”理解为文采、形式之美,“质”理解为质朴。“文质彬彬”就是文质参半,既不过分文饰,也不过分质朴。因此,后来的文艺理论家们在运用“文质”一词时,也都有着不同的含义,或指文章风格的华美与质朴,或指文章内容与形式,而不论取哪一含义,也都要求“文质彬彬”,即文章风格的美朴相济,或内容形式的有机统一。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