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音说(语言)

右音说(语言):

清代黄承吉关于形声字声符所标识的语音带有意义的一种学说。黄氏《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指出:“谐声之字,其右旁之声必兼有义,而义皆起于声。凡字之以其为声首,皆起源于右旁之声以制字,是为诸字所起之纲。其在左之偏旁部分,则即由纲之声义而分为某事某物之目。纲同而目异,目异而纲实同。古书凡同声之字,但举其右旁之纲之声,不必拘于左旁之目之迹而皆可通。并有不必举其右旁为声之本字,而任举同声之字即可为同义者。盖凡字之同声者皆为同义,声在是则义在是,是以义起于声。”黄氏右音说发挥了宋代王圣美的右文说。他认为不仅凡同声符的形声字皆为同义,形体不同的声符,只要读音相同或相近,从这个声符得声的字的意义都相同。右音说突破了右文说文字形体的限制,从形声字声符所代表的字音与字义的关系着眼,完全以字音贯穿字义,抓住了语言文字发展的本质。但是,汉字的音义关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既有在词的派生的推动下,由记录源词的字分化出新形而造成的音近义通现象,也有意义毫无关系而语音偶然相同的大量事实。黄氏无条件地认为“凡字之同声者皆为同义”,执一而论,以偏概全,其理论上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为您推荐

雅学(语言)

雅学(语言):研究《尔雅》的专门学问。其中包括:⑴《尔雅》正文和郭璞等古注的文字校勘辑佚。如清代阮元《校勘记》、张宗泰《尔雅注疏本正误》。⑵《尔雅》全书的注释。如宋代邢昺《尔雅疏》、清代邵晋涵《尔雅正义》、..

右文说(语言)

右文说(语言):突破《说文》形声旧说,主张音中有义,采取右文证义方法的文字训诂学说。《说文》中把“句、拘、笱、钩”列为一部,已隐含据声符说文。晋人杨泉释从臤之字为右文说萌芽。宋人王子韶倡“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

音近义通说(语言)

音近义通说(语言):训诂学说之一。古代汉语词汇中大量的滋生词与发源词之间在语音和语义方面都有联系;古文献又常用通假,借字沾上本字之义。这些原因使汉字具有音近义通的现象。汉代一些训诂学家早就发现这一现象。唐代孔..

章黄之学(语言)

北学与南学(语言)

北学与南学(语言):南北朝训诂流派。南北朝时期,南北割据,经学、训诂学传授殊途,学术风尚各异,形成北学与南学之分。北国崇尚儒学,延续东汉古文经学、郑学的流波,《周易》、《尚书》、《毛诗》、《三礼》用郑玄注,《左传》用服..

推源说(语言)

推源说(语言):也叫“推因说”。通过探索语源说明语义的训诂学说。传统训诂学重视名物训诂,有些训诂学家认为名物皆有来源。刘歆认为名物“非徒无主而生是也”。刘熙提出“名之与实,各有义类”,作《释名》开启语源研究先声..

义通说(语言)

义通说(语言):王念孙提出的以意义相通为规律来看待和分析词义流转变化的学说。如“‘厚’与‘大’义相近。‘厚’谓之‘敦’,犹‘大’谓之‘敦’也;‘厚’谓之‘醇’,犹‘大’谓之‘纯’也;‘厚’谓之‘臧’,犹‘大’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