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音字注音或指明通假字、异体字的训诂术语。如《说文·玉部》:“,石之似玉者。从玉,厶声。读与私同。”段玉裁注曰:“凡言‘读与某同’者,亦即‘读若’某也。”《说文·苜部》:“,火不明也。从苜从火,苜亦声。周书曰:布重席。席,纤蒻席也。读与蔑同。”段注:“顾命文今作‘敷重蔑席’。蔑卫包又改为篾,俗字也。者,蔑之假借字也。”《说文·支部》:“,抚也。从支,亡声。读与抚同。”参见“读若某同”。
读与某同(语言)
读与某同(语言):
以同音字注音或指明通假字、异体字的训诂术语。如《说文·玉部》:“,石之似玉者。从玉,厶声。读与私同。”段玉裁注曰:“凡言‘读与某同’者,亦即‘读若’某也。”《说文·苜部》:“,火不明也。从苜从火,苜亦声。周书曰:布重席。席,纤蒻席也。读与蔑同。”段注:“顾命文今作‘敷重蔑席’。蔑卫包又改为篾,俗字也。者,蔑之假借字也。”《说文·支部》:“,抚也。从支,亡声。读与抚同。”参见“读若某同”。
俪偶(语言):指若干句法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现象。俪、偶为成对、相应之义。在俪偶句的相应位置上的词往往同义或近义。如汉代繁钦《定情诗》:“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殷勤?约指双银。何以致区区?耳中明月珠..
对校(语言):也叫“死校”。校勘方法之一。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相对读,校其异同。一般选用一种较好的本子作底本,再以其他本子参校,把不同之处注于其旁。此法由来已久,西汉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
读为(语言):也叫“读曰”。用注音来破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如《周礼·地官·均人》:“均人掌均地政。”郑玄注:“政读为征,谓地守、地职之税也。”贾公彦疏:“郑破政为征者,以经政是政教之政,非征税之征,故破之也。”《汉书·西..
联绵字(语言):也叫“连绵字”、“謰语”。由两个音节联缀表达一个整体意义、只含一个词素的词。联绵字中两个音节绝大部分具有双声、叠韵关系。如“参差”为双声;“蹉跎”为叠韵;“顑颔”则为双声兼叠韵。也有的没有双声..
或说(语言):也叫“一说”。相当于“或曰”。如枚乘《七发》:“钟岱之牡,齿至之车。”李善注:“《汉书》曰:‘赵地,钟岱石比,迫近胡寇。’如淳曰:‘钟,所在未闻。石,山险之限,在上党曲阳。’《吕氏春秋》曰:‘代,故马郡,宜马。’齿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