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境文化

    高语境文化 :

与之相对的是低语境文化,即交际中较多依赖语言符号来传递信息和意义的人类文化。这组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传播(交际)之父”E.T.霍尔于1976年提出的,他在《超越文化》中根据语境和语言符号在交际中传递意义所占的比重,将人类文化分成以上两类。高语境文化到低语境文化是一个连续统,人类文化都处于语境阶梯的某一点上。

高语境文化具有整合一体的个性,人们深刻介入彼此的生活,广泛共享信息,大部分亚洲文化、拉美文化、非洲文化可看作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具有分割肢解的特点,高度个性化、人际关系疏远,人们相互介入的程度低,德国、瑞士及多数北欧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高、低语境文化体现在不同文化的交际、法律、艺术等层面。任何交流都可以表现为高、中、低三种语境。高语境文化区别圈内人和圈外人,对别人的期待更多,地位高的人要为下属负责;而低语境文化中,不分圈内圈外人,责任分散到整个系统。高语境交流经济、迅速、高效,但在程序编制上费时费力,常被用作艺术形式,是统一和内聚的力量,寿命长、变化慢。低语境交流不具备统一的力量,可以轻易改变,具有不稳定性。低语境文化更容易预见麻烦和未发生的冲突,而高语境文化由于人们之间关系紧密,能容忍系统发生相当程度的扭曲。霍尔还用此概念解释了文化冲突的问题。他认为,信息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屏障,是现实世界的构成方式之一,低语境文化有助于了解世界的构成方式,用理性控制行为,但是低语境文化不稳定而善变,易造成信息超载,因此人们的生活和制度必须向更稳定的高语境一极转变。霍尔的分类,给比较文化提供了许多精当的参照系,成为跨文化传播(交际)学中的一组重要概念。

为您推荐

言语社区理论

言语社区理论 : 该理论认为:社区是第一位的,语言是第二位的,语言产生于社区之中。认为一个言语社区不一定就对应着一种语言;但是频繁的言语互动往往是产生和保持一种语言变体的基本条件。言语社区理论的..

皮钦语

皮钦语 : 它是在没有共同语言而又急于进行沟通的人群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信息传递系统和语言形式,是交往双方在语言上相互妥协的产物,是由一种语言的词汇与另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混杂而成的。皮钦语大多以..

交际密度

交际密度 : “交际密度”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L.布龙菲尔德1933年出版的《语言论》中:“在一个社团中,言语的最重要的差别是由于交际密度不同而产生的。”交际密度的差别有的体现在言语社团内部个体成员..

《中国通用音标符号集(GF 3007—2006)》

语言和谐

语言和谐 : 世界范围内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思想主要有:语言同化、语言多元化、语言国际化和语言本土化四类,但中国事实有所不同,追求的是语言多样化的统一。如中国历史上的雅言和俗语、文言和白话,在相..

言语社区

言语社区 : 言语社区具有人口、地域、互动、认同、设施五要素,言语社区的发现和鉴定要从这五个要素入手。其中的“地域”既指现实生活中的地理范围,也指虚拟社会中的某个范围。言语社区是社会语言学的..

洋泾浜语

洋泾浜语 : 参见皮钦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