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儓”字无考。
①疑当作“”。《集韵》:“:音‘树’,立也。或作‘侸’、‘尌’、‘’。与‘竖’同义。”《广韵》:“竖,音‘树’,立也。”指竖画的一种写法。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直法》云:“:首抢中心,上出,字分尽处空中落下,画分尽处蹲之。尾抢上出空中,力尽止,垂露、悬针、乡、背、努等笔皆有之,肥瘠以字分为称,长短随偏旁所宜用。”清朱履贞《书学捷要》云:“书法有笔。
,音竖,立也。与竖字同音义。笔者,短努也。
夫既有努法而复设此条,诚赘文也。而各刻本又皆误作‘笔’,,无其字,不详绎音义故也。
”②或疑为“抬笔”,指一种写长画的方法,见宋《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云:“笔法:初紧策,中抬锋,轻劲微勒,向右按衄。古经云:‘钟书“宣示”字长画用之。
’又云:‘画不变,为布算。’行草法:‘势须险策,露锋、飞动为胜。
’”参见“儓笔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