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昌世(1573—1644)明末着名书画篆刻家。字文休,号假庵。江苏崑山人,后移居常熟。明着名文学家归有光之孙。明诸生,崇祯末以待诏徵,不应。幼能诗,早弃举业,发愤古文。与李流芳、王志坚称爲崑山三才子。又善书,法晋唐,尤长草书。画法倪、黄,山水萧散疏淡;兰竹脱透空灵,妙趣横溢,意在靑藤、白阳之间。篆刻宗文彭,其好友张灏辑《学山堂印谱》时,曾列篆刻名家姓氏,将他排列首位,并称:“此余社兄也,其篆刻与文三桥,王悟林两先生夙称鼎足。”可见时誉之高。朱简在《印经》中将其归于文彭的“三桥派”。
归昌世博学多才,于刻印亦有独到见解。尝云:“予自垂髻好无癖此,每谓文章技艺,无一不可流露性情,何独于印而疑之,甫一操刀,变化在手,当其会意,不令世知。余勒印固已纵横四方,未尽供识者揶揄也。”(归昌世《印旨》小引)又云“作印不徒学古人面目,而在探其源,源则作者性灵也,性灵出,而法亦生,神亦偕焉。”可见他在印章上是主张直抒胸臆的,归昌世的篆刻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美学观。
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归昌世印作,面貌较爲丰富。如仿元朱文,仿汉白文、朱文,以及受到文彭影响的作品。当然他均能自出机抒,在风格上把握自己的个性,简静而典雅。周亮工曾认爲学习文彭一派的,“以和平参者汪尹子(汪关),至顾元方,邱今和而和平尽矣。”那么以此法眼观归氏,在明代末年,他亦正是属于学文彭和平一路的。
朱文印“负雅志于高云”,款署:“天啓乙丑立秋后二日,爲生生社词兄作,昌世。”时五十二岁,应是其壮年所作。此印极具宋、元人情趣,印风恬静、文雅,与时尙猛利一派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以此印与文彭常用朱文印作一比较,则能明显感到风格是十分相似的。像这种受文彭一派影响的作品,我们还可举出“名窃久自欺”“拿云心事人不知”等白文印。归昌世好友李流芳曾这样评论文彭一派的风格特徵,说:“吾吴有文三桥、王梧林,颇知追踪秦汉,然当其穷,不得不宋、元也。”李流芳与归昌世本属同一流派,所以他的这一判断,应当是附合归氏印章审美观的。“名窃久自欺”一印就淸晰地保留着嘉靖间文彭牙章的某些特点,线条光洁挺拔,虽然取法汉印文字“平方正直”,但情趣却不类汉人。“拿云心事人不知”一印,也许更能展现归氏的风格。此印文从缪篆出,屈曲盘绕,沉稳工整。然方正中圆润华滋,婀娜飘逸,融两汉与宋元之中,堪称杰作。
归文休身处万曆时代的仿汉热潮中,当然并非所有作品均具宋、元趣味。他的仿汉印章,也具很高水準。白文铜印“平陵居士”浑厚、苍辣,是典型的仿汉作品,在如同“虫蚀木”一般的线条上,我们已可淸晰地看到,使用碎刀短切的熟练刀法。多字印“气烦则虑乱,视邕则志滞”则更是气满洞达,尤以“气”字三笔弧线爲佳。因此三笔弧线与全印方中寓圆的处理浑然一体,加上横躺下的三笔弧线,佔地甚少,给其它笔画较多字有了更多空间的活动余地。一字得妙,全印皆活,所以此印不塞不雍、不激不励,形密而神远。
王志坚做爲崑山三才子之一,在《承淸馆印谱跋》中,眞实地记录了其好友归文休、李流芳的印章创作方法:
“余弱冠时,文休、长蘅与余朝夕,开卷之外,颇以篆刻自娱,长蘅不择石,不利刀,不配字画,信手勒成,天机独妙。文休悉反是,而其位置之精,神骨之奇,长蘅谢弗及也。两君不时作,或食顷可得十余。喜怒醉醒,阴晴寒暑,无非印也。”
可见归文休虽于印章强调“性情”、“童心”,但方法与李流芳不一。李流芳于写意之中取天机独妙,而归文休则于刻印前夕“经营位置”,做到胸有成竹,方才运刀奏石,同是强调写性情、抒胸臆,但在方法方面却一“写”一“工”,各臻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