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别体 :
把来源于各国的史料按照国家分类、汇辑、编排的史籍,如《国语》《战国策》。
《国语》共21卷,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主要记载春秋时代君臣的嘉言善语,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8国,每国之内又按照时间先后编次。各部分的写作时代、内容和篇幅差别较大。《周语》《鲁语》《晋语》《郑语》《楚语》多为当时人所记,写成时代比较早;《齐语》《吴语》《越语》为后人追记,当为战国中前期人所写。《周语》旨在说教,多长篇大论;《鲁语》篇幅不长,语言隽永;《晋语》篇幅最长,共9卷,特别对晋文公的事迹记载尤详,可与《左传》相媲美;《吴语》《越语》记载吴越争霸的历史,波澜起伏,富有气势。各国史料来源不一,记载水平参差,风格不同,明显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
《战国策》共33卷,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的言行,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多为记言体,大抵皆战国、秦、汉间游谈之士所为。其中或与史实符合,或纯为游士练习模拟之作。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互相独立的单篇。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的纵横家,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
《国语》《战国策》都有把某一个人的言行材料集中在一定篇幅的情况,如《国语》中《晋语四》专写晋文公,《越语上》主要写勾践,《战国策》中《齐策四》记载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这种集中体现人物事迹的做法,成为后来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