诰 :
诰是用于上告下或长告幼的告诫文体,《尚书》“六体”(典、谟、训、诰、誓、命)之一。《尚书》中以“诰”为题的有《仲虺之诰》《汤诰》《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等篇,题目未出现“诰”但实际是“诰”的有《盘庚》《梓材》《多士》《多方》《立政》等篇。《尚书》中“诰”,主要包括君上对臣下和长者对幼者两种情况。
上对下之“诰”,如《汤诰》《盘庚》《大诰》《多士》《多方》《立政》等,用来向臣民发布命令、宣布政策、动员训诫。如《盘庚》是商王盘庚因迁都之事告谕臣民的三次讲话,因为有些臣民反对迁都,盘庚对他们进行苦口婆心的劝导。《大诰》是周公的讲话,西周初建,管叔、蔡叔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叛周。周公决定出兵平叛,告谕诸侯及众臣,批评他们的畏难思想,劝导他们同心协力平叛。长对幼之“诰”,如《仲虺之诰》《洛诰》《召诰》等。其中《仲虺之诰》是成汤自惭比不上古之圣帝,仲虺对成汤进行疏导、肯定。《召诰》《洛诰》分别是召公、周公对周成王的教导。这种长对幼之“诰”,与“训”体类似。
《尚书》中的“诰”,主要用于政事,言辞典雅深厚。春秋时期,这种诰体依然存在,如王子朝告诸侯、周敬王请城成周等,委曲道来,深得诰体之渊雅。“诰”往往是教训、说服、动员、命令等因素杂糅在一起,汉代以后的制、诏、令等下行文皆从“诰”中分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