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 :
风格在中国古代称为体或体性,文体与文学家的性情是构成文学风格的主要因素。因此,古人往往结合文体与文学家的性情来认识一个人的创作特征,归纳出创作类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
汉代产生了清议之风,用各种标准来评价政治与文坛人物,其中一个标准就是清浊。此风一直延续到魏晋,影响了魏晋清谈。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气的观念,主张“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的清浊就包含着对风格的认识。后来,由清浊衍生了刚柔,进而演化为阳刚、阴柔,形成风格的经典理论。
大体上说,沉郁顿挫属于阴柔的范畴。“沉郁顿挫”概念源于杜甫,在《进雕赋表》中,他称自己的作品“沉郁顿挫”。后来,严羽《沧浪诗话》沿用这一概念评价杜甫,将之与李白比较,认为“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沉郁顿挫作为杜甫的诗风,在严羽的眼里,俨然一种风格典范。
清代陈廷焯继承了这种观念,《白雨斋词话》将沉郁作为一种美学标准评价古代词人,他明确说:“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薄。”又说:“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
沉郁顿挫的意涵主要包括:①蕴藉而顿挫。所谓蕴藉,指作品内容深厚、含蓄,顿挫则是情感的表达,即情感的表达有张有弛。②哀怨而志坚。作品表达的虽是哀怨之情,但慷慨激昂,不低沉,展示的是顽强意志,是一种悲慨精神。③诗骚精神。依照传统理解,《诗经》的精神是兴、观、群、怨,温柔敦厚;楚骚的精神是发愤抒情。沉郁顿挫直接承续的是诗骚传统、建安风骨,是传统艺术精神与美学风格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