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采 :
情,情理,指作家的情感以及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是构成文章思想内容的主要因素;采,文采,指的是声律、辞藻以及语言和修辞所形成的艺术效果,是构成文章形式的主要因素。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以情纬文”、萧统《文选序》“事出于深思,义归乎翰藻”等观点都涉及了文学的情感或辞采的问题,且将它们看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特征。
齐梁时期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则将“情”和“采”有机统一起来,首次提出“情采”的概念,提倡文学创作要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创造出文辞华美的篇章。刘勰指出:“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认为文采是古来圣贤文章的共同特征,同时指出情感和辞采之间的辩证关系:“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铅粉与黛青之所以可以修饰容貌,是因为女子天生丽质;文采之所以能用来修饰言辞,是因为言辞以情性为基础。因此,情感是文章的经线,辞藻是文章的纬线。经线正了,纬线方能织成布帛。思想感情确立了,言辞才能通畅。情感和辞采相辅相成,这是作文的根本法则。
在情感和辞采两者中,情感更为根本,巧妙华丽的辞采应以思想感情为基础,而不能抛开情感的表达,单纯追求华美的辞藻。因此,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他认为文章创作的过程应当是作者先有内心感触,然后用华美的文辞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达到“情采并茂”的审美效果。刘勰尤其强调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矫情的创作,他的“情采”观是针对当时文坛上那种“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日盛”的形式主义倾向提出来的,所以他虽主张文采,却又“恶文太章”,怕文采用得过多,会导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的不良后果。刘勰强调文采与辞藻相辅相成,但以情感为基础,并将“剖情析采”作为贯穿《文心雕龙》创作与批评理论的一条主要线索。《文心雕龙·宗经》篇“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文心雕龙·征圣》篇“理精为文,秀气成采”、《文心雕龙·镕裁》篇“万趣会文,不离辞情”都一以贯之地体现了情、采并重的审美理念。刘勰的情采观也是对儒家文质关系的超越。早在春秋时期孔子《论语·雍也》就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观点,但孔子所说的质主要指的是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而情采观则将富有审美价值的个体情感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显示了文学自觉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