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度

    李元度 :

湖南平江县人。4岁丧父,18岁中秀才。道光二十三年(1843)中举,以举人官黔阳县教谕,因上书曾国藩而入幕带兵。曾署浙江温处道、徽宁池太广道,因徽州失守而被弹劾。后援助浙江有功,授浙江盐运使、按察使,再被弹劾。曾助彭玉麟督办广东海防。后起用为云南按察使、贵州按察使、布政使。

李元度以儒生事戎行,而能治兵作文两不误,令人钦敬,也贻人口实,谓不能专心军事,或言多功少。文章著述比戎马倥偬、宦海沉浮更惬其心。曾编述大量掌故文献,如《国朝先正事略》《国朝先正文略》《国朝彤史略》《吏治金鉴》《名贤遗事录》《平江十三君子事略》《平江四十忠祠纪略》等。《国朝先正事略》收录清初至同治年间1108位人物,分名臣、名儒、经学、文苑、遗逸、循良、孝义七类,采其勋绩议论、嘉言懿行,每人一传,颇具史学价值,开清代大规模编著人物传记及掌故之风,惜其作刊刻行世不多。另有指点后学的著作如《四书广义》《小学弦歌》《小题正鹄》《赋学正鹄》《古文话》《求实用斋丛书》《安贫录》等,负责主纂《平江县志》《湖南通志》及《南岳志》。诗文著作有《天岳山馆文钞》《天岳山馆诗存》通行,另有《天岳山馆文续集》若干卷、《天岳山馆诗集》12卷、《天岳山馆四六文》2卷待查。

《天岳山馆文钞》40卷,收文516篇,是李元度生前手订,体例严整,充分体现了其文章观点。在文体上划分甚细,共计论、说、碑、别传、事略、行状、记、书事、墓志铭、墓表、神道碑、序、跋、书后、赠序、寿序、策问、议、书、箴、铭、颂、赞、哀辞、祭文、祝文、杂著27小类13大类。既与姚鼐13类和曾国藩11类呼应,又更为细密。他特地在卷前类例序论中详辨各体,阐述源流,论辩正伪,引经据典,博采众议,彰显出有志于古文之命意。李元度服膺曾国藩,陈子展认为其文才高过“曾门四弟子”,下笔千言,长于公牍,多经世有用之文,文章切合事理,不拘检修饰。曾得曾国藩改订文章,甚至曾为曾氏代笔,是其得力文将。故李元度被视为桐城湘乡派成员。他将文章分为两大类:议论和叙事。其文集中固然不乏《舜论》《皋陶论》之类的议论文,但其议论文对象多为历史人物及事件,《格物说》之类纯粹说理文寥寥,可见他对学理的兴趣不浓,并无儒生经师之志。而叙事文是其重心,集中多存人物传记、墓志铭、神道碑及山水游记,叙事也正为其擅场。特别是他所亲见亲历的湘军将士生平遭际,以一一剖白于天下之责任心,彰显了忠义节烈之气,所以激越悲楚,沉郁感慨,令人动容。加上才识卓异,多发前人所未发,使其记叙文兼有才、事、识三重价值。《桐城文学渊源考》评:“其文隽快平近,不以僻字涩句自矜”,“才识宏裕,语皆心得,多发前人所未发”。李元度虽重文轻诗,但于古近体诗也颇有造诣,所作或率真自然,质朴苍劲,或酝酿深厚,用典贴切,功力深厚。

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列传》《清史列传》及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王先谦《诰授光禄大夫贵州布政使李公神道碑》等。

为您推荐

《论诗三十首》

《论诗三十首》 : 题下自注:“丁丑岁三乡作。”即作于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时作者28岁。元好问自忻州辗转至福昌县三乡镇(在今河南宜阳县),其写作时代比南宋绍定六年(1233)戴复古所作的《论诗十绝》早16年..

《鸣道集说》

《鸣道集说》 : 李纯甫中年后笃信佛教,著有《金刚经别集》《楞严外解》《屏山翰墨佛事》等,皆已失传。《鸣道集说》一名《鸣道集解》,疑误。《鸣道集说》是研究李纯甫及金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献,作于兴定五..

《中国文学史》(张之纯)

《中国文学史》(张之纯) : 张之纯编纂,蒋维乔校订。张之纯(1854~?),字尔常,号痴山。江苏江阴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恩贡,安徽候补直州判,曾任过皖江中学堂总教习等职,著有《江阴倭寇旧闻》《评注诸子菁华录》等..

杨终

范升

范升 : 代郡(今山西阳高)人。少孤,依外家居。九岁通《论语》《孝经》,及长,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王莽时大司空王邑辟为议曹史。后奉命出使上党,遇汉兵,留不还。汉光武帝刘秀征拜其为议郎,迁博士,数..

黄生

黄生 : 黄生可能是汉景帝时博士,曾与辕固在汉景帝前争论“受命放杀”。黄生认为汤武并未受命,而是弑君,其理由是桀纣虽然失道,但始终是君上,汤武虽为圣,得人心,毕竟是臣下,君上有过失,臣下应该正言匡正,而不是..

平当

平当 : 原籍梁国下邑(今属河南),祖父以訾百万,徙于平陵(今陕西咸阳)。汉元帝时为大行治礼丞,补大鸿胪文学,察廉为顺阳长,栒邑令。汉成帝时为博士给事中,迁丞相司直,左迁朔方刺史,征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迁长信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