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度 :
湖南平江县人。4岁丧父,18岁中秀才。道光二十三年(1843)中举,以举人官黔阳县教谕,因上书曾国藩而入幕带兵。曾署浙江温处道、徽宁池太广道,因徽州失守而被弹劾。后援助浙江有功,授浙江盐运使、按察使,再被弹劾。曾助彭玉麟督办广东海防。后起用为云南按察使、贵州按察使、布政使。
李元度以儒生事戎行,而能治兵作文两不误,令人钦敬,也贻人口实,谓不能专心军事,或言多功少。文章著述比戎马倥偬、宦海沉浮更惬其心。曾编述大量掌故文献,如《国朝先正事略》《国朝先正文略》《国朝彤史略》《吏治金鉴》《名贤遗事录》《平江十三君子事略》《平江四十忠祠纪略》等。《国朝先正事略》收录清初至同治年间1108位人物,分名臣、名儒、经学、文苑、遗逸、循良、孝义七类,采其勋绩议论、嘉言懿行,每人一传,颇具史学价值,开清代大规模编著人物传记及掌故之风,惜其作刊刻行世不多。另有指点后学的著作如《四书广义》《小学弦歌》《小题正鹄》《赋学正鹄》《古文话》《求实用斋丛书》《安贫录》等,负责主纂《平江县志》《湖南通志》及《南岳志》。诗文著作有《天岳山馆文钞》《天岳山馆诗存》通行,另有《天岳山馆文续集》若干卷、《天岳山馆诗集》12卷、《天岳山馆四六文》2卷待查。
《天岳山馆文钞》40卷,收文516篇,是李元度生前手订,体例严整,充分体现了其文章观点。在文体上划分甚细,共计论、说、碑、别传、事略、行状、记、书事、墓志铭、墓表、神道碑、序、跋、书后、赠序、寿序、策问、议、书、箴、铭、颂、赞、哀辞、祭文、祝文、杂著27小类13大类。既与姚鼐13类和曾国藩11类呼应,又更为细密。他特地在卷前类例序论中详辨各体,阐述源流,论辩正伪,引经据典,博采众议,彰显出有志于古文之命意。李元度服膺曾国藩,陈子展认为其文才高过“曾门四弟子”,下笔千言,长于公牍,多经世有用之文,文章切合事理,不拘检修饰。曾得曾国藩改订文章,甚至曾为曾氏代笔,是其得力文将。故李元度被视为桐城湘乡派成员。他将文章分为两大类:议论和叙事。其文集中固然不乏《舜论》《皋陶论》之类的议论文,但其议论文对象多为历史人物及事件,《格物说》之类纯粹说理文寥寥,可见他对学理的兴趣不浓,并无儒生经师之志。而叙事文是其重心,集中多存人物传记、墓志铭、神道碑及山水游记,叙事也正为其擅场。特别是他所亲见亲历的湘军将士生平遭际,以一一剖白于天下之责任心,彰显了忠义节烈之气,所以激越悲楚,沉郁感慨,令人动容。加上才识卓异,多发前人所未发,使其记叙文兼有才、事、识三重价值。《桐城文学渊源考》评:“其文隽快平近,不以僻字涩句自矜”,“才识宏裕,语皆心得,多发前人所未发”。李元度虽重文轻诗,但于古近体诗也颇有造诣,所作或率真自然,质朴苍劲,或酝酿深厚,用典贴切,功力深厚。
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列传》《清史列传》及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王先谦《诰授光禄大夫贵州布政使李公神道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