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诗学 :
俄国文学史家A.维谢诺夫斯基于19世纪末提出建立历史诗学的构想,强调“从诗的历史中阐明诗的本质”,追求文学史研究与诗学理论研究的有机结合,旨在为文艺学研究开辟新方向和新道路。其后,随着M.巴赫金、B.M.日尔蒙斯基、M.B.赫拉普钦科、H.怀特、I.E-佐哈尔、李福清等理论家和新历史主义、后结构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批评流派对这一理论方法的丰富和拓展,历史诗学在文学、史学、哲学与文化研究等交叉领域得到广泛实践和运用,并在近几十年来文学文化批评的历史转向过程中实现了其在世界主要语言文化中的“理论旅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文学研究所将历史诗学确定为未来最主要且最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之一,英语和汉语语境中的相关研究成果亦大量涌现出来。
历史诗学在构词上包含历史和诗学两个部分,其相互界定,相互构成。然而,由于理论旨趣和学科背景不同,有的研究者将其中的“历史”理解为“诗学”的研究对象,从而突出了历史的诗性和文学性;有的则将“历史”理解为“诗学”的原则方法,从而彰显出文学的历史性和历时性。与之相应,历史诗学也具有文学的取向(旨在说明文学问题或文学的历史性)和史学的取向(旨在说明史学问题或历史的文学性)等两个相互锁联的理论取向。前者以维谢诺夫斯基及其开创的俄苏历史诗学为代表,后者则以怀特“元史学”及其影响下的英美新历史主义历史诗学为代表。两个取向相互涵摄生成,使历史诗学成为一个多学科、超国界、跨语际的学科交叉和知识会通的理论批评领域。
历史诗学思想在中西方都有悠久的传统,近代以来,随着人们的历史意识以及相关的历史哲学的发展演变,人们对历史的3个层面,即历史的过程、历史的认识和历史的话语有了不同的选择和侧重,使历史诗学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范式,即思辨历史诗学、批判历史诗学和话语历史诗学。①思辨历史诗学具有历史决定论、历史目的论和历史客观主义倾向,认为在文本得以从中产生的环境与最终的产品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或者认为文本仅仅是造成虚假意识并隐藏真正历史真理的宣传,强调历史背景对文学前景的根本制约作用。在总体上与启蒙现代性思想和机械论历史观相互呼应。②批判历史诗学视文学为作家内在品质、气质秉赋、思想情趣、生活经历等的自觉不自觉的流露,因而重视作家研究。其典型形态是所谓传记式批评,通常将历史缩减为个人记忆或文学传统加以尊崇,具有心理主义和还原主义倾向。在总体上与审美现代性思想和有机论历史观相互呼应。③话语历史诗学极力彰显历史的叙述性,强调“历史不能脱离文本性”,主张对“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展开双向调查,追求历史宏大叙事的消解和复数小写历史的增殖,以及历史背景与文学前景之间界限和等级制的彻底消弭。在总体上与后现代性思想和语言论历史观相互呼应,与近几十年来回归历史的文学文化批评运动同气相求。然而,回归历史决不应只是回到历史的话语、叙述和文本。
历史诗学作为一个富有学术生长性的问题域,推动和深化了人们对文学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学性的研究探讨,但学界对它的讨论并无定论,其中的多种形态范式之间充满着龃龉和论争。每一种历史诗学范式只是基于历史的某个层面立论,难免有所偏颇。事件哲学所阐发的事件观念,展现出统摄历史诸多层面和文史交涉区域的理论潜力,为历史诗学的创新发展提出参照。
人们所希冀的历史诗学,应该能将历史的不同层面和文学的不同要素环节同时纳入理论视野,并通过吸收空间诗学、生态美学、文艺人类学和物质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来对这些层面环节之间的复杂关联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