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诗学

    文化诗学 :

1980年,美国新历史主义理论家S.格林布拉特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型塑:从莫尔到莎士比亚》一书序言中,首次将自己的理论称为“文化诗学”。1986年,在西澳大利亚大学进行的一次主题为“走向文化诗学”的演讲中,格林布拉特正式将新历史主义更名为文化诗学。此后,文化诗学逐渐成为一种影响广泛的文化批评观念。

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主要代表人物除格林布拉特之外,还有L.孟酬士、H.怀特等人,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以莎士比亚戏剧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与文化,其理论特征表现为跨学科研究、文化的政治学、历史意识形态、历史阐释的小历史,其理论资源主要是以M.福柯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其理论目的主要是清算以前的形式主义批评和历史主义批评,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方面对文学、文化文本进行综合解读。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文化研究的勃兴,西方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逐渐式微,并逐步融入到文化研究之中。

作为一种自觉的理论主张,中国的文化诗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既是新时期以来文艺学“向内转”和“向外转”整合的必要,也是对文化研究现状的回应,同时也是中国文艺理论者以诗意的文化关怀介入现实的重要途径。从理论取向上看,中国文化诗学研究大致有两种类型:①译介、承接、发展以格林布拉特为代表的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洋为中用,以刘庆璋、林继中、蒋述卓等教授为代表。②根植于中国社会文化和文学理论现实,进行文化诗学理论的本土化建设,创始人为童庆炳教授,代表人物为李春青、王一川、赵勇、姚爱斌等教授。21世纪以来,文化诗学成为文艺学研究的重镇,两种理论取向呈融合趋势,学者们探索文化诗学的本土化,推动中国文化诗学的形成与发展。

创建中国本土理论的文化诗学,最早由童庆炳教授在1998年提出,此后陆续发表多篇文章加以阐释,最后在《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作了全面梳理与总结。童庆炳的文化诗学构想,大致可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种呼吁”概括:“一个中心”指文学审美特征,要求文学必须有起码的艺术审美品质。“两个基本点”,一点是分析文学作品要进入历史语境,另一点是要有过细的文本分析,并要把这两点结合起来。先要找出对象的症兆性,然后再把这症兆性放到历史语境中分析,从而实现历史语境与文本细读的有效结合,使研究具有整体性、具体性、深刻性和现实针对性。“一种呼吁”,强调文化诗学要植根于现实土壤,理论家要介入现实,关怀现实。

中国的文化诗学研究还面临一些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如中西文化诗学在哲学基础、历史观和文学观上的差异,作为方法论的文化诗学的可能性和意义,中国文化诗学的概念、范畴体系确立等。总体来看,中国的文化诗学研究是当代文艺学30年以来的延伸与超越。它从语言、审美和文化的维度,展现历史、人文与审美的张力,实现了文学观念的更新和文学研究对象的位移,是中国文艺学研究的一个有力增长点。

为您推荐

文学场

文学场 : P.布迪厄旨在超越文学研究中历史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对立,从而以某种关系主义认知模式摆脱本质主义思考。文学场涵盖了文学生产中的一整套社会关系,包括艺术家以及作品..

历史诗学

历史诗学 : 俄国文学史家A.维谢诺夫斯基于19世纪末提出建立历史诗学的构想,强调“从诗的历史中阐明诗的本质”,追求文学史研究与诗学理论研究的有机结合,旨在为文艺学研究开辟新方向和新道路。其后,随着M..

文学惯例

文学惯例 : 诗歌的分行书写和押韵等,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及起、中、结的结构等都属于文学惯例。文学惯例是文化惯例和艺术惯例的一部分。一般具有3层意义:①在解决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某些艺术..

政治批评

文学修辞学

文学修辞学 : 修辞或修辞术自古以来在人类语言表达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作为人类表达自觉记录和表现并完成文本性转化的文学,也长期与修辞保持密切关系。修辞学既是植根于语言学的一个术语,又对应文学..

印象批评

印象批评 : 印象是人在感受和经验外在事物时于内心之中留下的迹象,是主观的,局限于个人的瞬间反应和判断。就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而言,早期的批评多带有印象批评的色彩。当时的批评者认为,人凭借感知,即大..

文学传达

文学传达 : 指作家运用语言媒介将内心构思的艺术形象尽量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出来,以便让读者也能像作家那样看到和感受到艺术形象。文学传达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在传达过程中,作家要把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