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郭诗社

    北郭诗社 :

大约形成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终止于明洪武六年(1373)前后。中心人物是诗人高启(1336~1374)。高启家居吴之北郭,与当时另一位诗人王行比邻,四方名流纷纷来集,由此产生了一个以北郭为中心的文人集团,并结为诗社,雅相唱和,后人名之为北郭诗社。

北郭诗社的早期成员有王行、徐贲、高逊志、唐肃、余尧臣、张羽、杨基、王彝,也是诗社的骨干。至正二十三年后,高逊志、唐肃等因故离吴,诗社在此前后又有新的力量加入,其成员基本稳定在高启及其“十友”范围内。“十友”者,高启《春日怀十友诗》载为:“余司马尧臣”“张校理羽”“杨署令基”“王隐居行”“吕道士敏”“宋军咨克”“徐记室贲”“陈孝廉则”“僧道衍”“王徵士彝”。元明易代之际,诗社曾一度衰落,到明初洪武四年(1371)左右,才重新得以恢复。王彝《狮子林记》记叙了洪武五年七月,与高启、张适、王行、谢徽、茅宅民、陈彦廉、张曼端等诗友同游狮子林、诗酒咏歌的一次活动。可见,北郭诗社到明初不但仍有结社雅集,且因一些新成员的加盟使诗社出现过再兴之机。

北郭诗社从兴起到衰落,与元末明初政治格局变化息息相关。地缘上讲,它兴于张士诚割据的吴地,与张氏政权不无牵涉。至正十六年诗社形成之初,恰是张士诚攻取平江(今苏州)改名隆平府且自称周王之际。张士诚据吴时,诗社成员不是逃离该地,而是纷纷“以故来居吴”,这并非偶然的事情。杨基、张羽、徐贲、余尧臣及诗社的核心人物高启,在张士诚割据政权中或任职,或为门客,有的虽辟官不就,但也撰写过一些肯定甚至颂扬的诗文,故与张氏政权也难脱干系。这直接导致了北郭诗社诗人入明以后的悲剧命运,也导致了诗社的最终夭折。杨基诗曰:“诗社当年共颉颃,我才惭不似君长。可应句好无人识,梦里相寻与较量。”(《梦故人高季迪三首》其一)北郭诗社折射出元末明初特殊历史情境下文人的共同梦想,堪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段珍贵的记忆。

在明代文学史上,北郭诗社具有重要意义。诗社中汇集的诗人就有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王行、高逊志、唐肃、余尧臣、王彝、吕敏、宋克、陈则、僧道衍、张适、梁时、方彝、钱复、杜寅、浦源、谢徽等,在元末明初的吴中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诗人群体和诗歌中心。其中,“十才子”(“十才子”有二说:《明史·文苑传》指高启、王行、徐贲、高逊志、唐肃、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10人,黄

为您推荐

《野鸿诗的》

《野鸿诗的》 : 共1卷,黄子云著。黄子云(1691~1754),字士龙,号野鸿,江苏昆山人,后迁居吴县。布衣。曾随编修徐葆光出使琉球。有《野鸿诗稿》《长吟阁诗集》等。《野鸿诗的》有乾隆二年(1737)自序,即作于此年。野..

六元会

六元会 : “元”指乡试第一的“解元”。天顺(1457~1464)年间,浙江居京为官的文人中有六人曾得“解元”,称“六元”,时任内阁辅臣的浙江秀水人吕原欲成立一个由这些人组成的文人社团,但不久卒于官,事遂不果。..

《剑溪说诗》

《剑溪说诗》 : 共2卷,《又编》1卷,乔亿著。乔亿(1702~1788),字慕韩,号剑溪,江苏宝应(今属江苏扬州)人。应试不第,弃举业。客游山西,主讲猗氏书院、郇阳书院。有《乔剑溪遗集》。书前有沈德潜乾隆十六年(1751)序及..

《兼济堂诗话》

《诗筏》

《诗筏》 : 共1卷。贺贻孙著。贺贻孙(1605~1688),字子翼,号孚尹,江西永新人。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避居深山,著述以终。有《水田居诗文集》等。本书有族弟贺云黻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序,谓汇刻其兄诗、骚二《筏..

《小说考信编》

《小说考信编》 : 徐朔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徐朔方长期致力于我国古代早期长篇小说的成书史及成书方式的研究。集中此类单篇论文,皆从故事的流传与演变、小说版本、编者、刊印以及它们之间..

甬上诗社

甬上诗社 : 鄞县(今浙江宁波)旧称甬上,是明代文人结社的中心地之一。全祖望说:“明之诗社,一举于洪兵部,再举于屠尚书,三举于张东沙,四举于杨沔阳,五举于先宫詹林泉之集。”(《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十五《句余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