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林社 :
肇林,为汪道昆精舍名。万历十二年(1584),精舍成,汪道昆大作佛事,主盟禅社,称肇林社。
肇林社是士、僧合一的宗教社团。士人中主要成员有汪氏三兄弟以及如方弘静、王寅、詹景凤、陈筌、方策、方简、方宇、程本中、吴无怀、吴延秋、吴仲定等,他们大多为天都社、丰干社、白榆社旧友,籍里多属歙县本地,所以成员较为固定。僧人则多为天池一脉,有珂禅师及其徒正观明、宗德钦,胤禅师及其徒文静、文彻、文言、文濬等,并由珂禅师主其事。举会之日,则“洪吉明理以下百余曹以听法至,真海、觉忭以下十余曹以修供至”(《太函集》卷七十五《肇林社记》),规模盛大,为歙地前所未有。四方法界赴社者甚众,汪道昆《送首座璋公还鹫峰序》载:“余主肇林,建无遮会……(璋公)与节公俱以良月至。于时境内外比丘具在,凡四十有八人。”(《太函集》卷七)又《重修度门寺碑》载:“往肇林作无遮会,诲公与大比丘四十八人俱……其后函中作华严会,诲公与四众俱。”(《太函集》卷六十六)因为僧众的积极参与,肇林社开展了非常正规的佛教活动,如举办无遮大会、“日讲《楞严经》”(《太函集》卷七十五《肇林社记》),使肇林社成为促进晚明佛教之兴的一个阵地。汪道昆的肇林社得到当时僧众的广泛响应,显示晚明佛教的兴盛以及士僧交游现象的突出已成为一种时代的气象。其中,汪道昆以政治、军事和文学声望倡立佛会对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肇林社还得到了抗倭将领、军事家戚继光的大力支持。戚继光在晚明文人结社的风气中也是一个活跃人物。而汪道昆与戚继光,既是并肩抗倭的两位将领,又是文人雅会场上两位盟友。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汪道昆和胡宗宪就曾载酒西湖,主盟杭州中秋诗会。万历十一年(1583)的西湖秋社,戚继光为宰,汪道昆为客,四方名流纷纷赴会。约在同年,汪道昆在家乡举白榆社,邀戚继光为座上宾。所以到了肇林社,戚继光同样不可能缺席。《民国歙县志》载:“戚继光访汪道昆于千秋里,欢饮数月,同建肇林社,延僧说法,一时称盛。”(卷十六《杂记》)。可见,肇林社不仅进一步见证了戚继光、汪道昆深厚的情谊,而且尤其可以窥见明代文人结社现象之一斑——包括军事将领在内的社会高层对文学雅集的热衷程度。
明代中期以后,与王学对程朱思想一统局面的冲击相呼应,禅宗的复兴也成为趋势。士林才彦热衷于接触程朱理学之外的思想世界,而法门龙象出于宣教目的积极寻求护法居士的支持。士僧合流成为晚明思潮演进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到了万历年间,三教会通观念更成为士林与丛林间热议的命题。对此,汪道昆的肇林社首开先声,比董其昌、唐文献、袁宗道与憨山大师所举京师龙华社还早数年,比公安三袁的蒲桃社则早10余年。这些士僧一体且以佛事为主要内容的社团都是晚明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