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与不隔

    隔与不隔 :

指能够描写真景物与抒发真感情,其实质是对王国维论词理想标准——境界说的具体落实或运用。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即境界之有无是衡量词的艺术水平的最高标准。他同时提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明确解释了境界的含义。

根据这种理论,王国维提出无论写景还是写情,都有隔与不隔之别。隔,即没有写出真景物或真感情,不隔则相反。他认为,陶渊明、谢灵运、苏轼的诗歌不隔,而颜彦之、黄庭坚的诗歌则稍隔。他举例说“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这两句诗,“妙处唯在不隔”,即这两句诗明白如话,却很有意味,所以是不隔。欧阳修的词《少年游》描写春草,上半阕“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但是下半阕的“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因为这两句接连使用了两个典故,让人如同隔雾看花。

王国维还列举了很多例子,抒情的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他认为“写情如此,方为不隔”。写景的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他认为“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因此,凡是能够直接给人以鲜明、生动、真切感的为不隔,反之则是隔,正如其自述:“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为您推荐

苏曼殊

苏曼殊 : 广东香山(今属广东珠海)人。父亲为旅日华商,母亲是日本人。苏曼殊6岁回原籍,次年入乡塾,13岁至上海学习英文,15岁后留学日本,学习美术、政治和军事,期间与章太炎、冯自由等一道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光..

《断鸿零雁记》

《断鸿零雁记》 : 作者苏曼殊。共27章,不设回目。1911年夏开始创作,初刊于爪哇《汉文新报》,未完。上海《太平洋报》1912年5月12日至8月7日重新连载,因该报停刊,仍未登完。作者去世后,1919年4月上海广益书..

厚 : 厚的形成渊源自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后宋人大力推崇“盛唐诸公之诗”的“气象浑厚”(严羽《沧浪诗话·答吴景仙书》),但直至明竟陵派,才明确把厚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加以界说。钟惺谓:“诗至于厚,而无..

高妙

情趣

情趣 : 指文学作品中与情感相关联的趋尚、趣味。比较早的用例见于三国魏孟达荐王雄奏:“言辞激扬,情趣款恻。”(《三国志·魏书·崔林传》裴松之注引)情趣指言辞中所表现出的情感的趋向。刘宋范晔论文称:..

摹仿说

摹仿说 : 主张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这一理论认为文艺起源于对自然的摹仿,而摹仿又被看作是人的一种天性,因此文艺的最初根源就被归结为人的摹仿的天性。如亚里..

简古

简古 : 通常用来形容魏晋以前及后世与之相类的简洁、古朴的诗文风格。流行于宋以后的文学批评。如南宋费衮《梁溪漫志》卷七:“自六朝诗人以来,古淡之风衰,流为绮靡,至唐为尤甚。……东野(孟郊)独一洗众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