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 :
广东香山(今属广东珠海)人。父亲为旅日华商,母亲是日本人。苏曼殊6岁回原籍,次年入乡塾,13岁至上海学习英文,15岁后留学日本,学习美术、政治和军事,期间与章太炎、冯自由等一道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光绪二十九年(1903)辍学回国后,曾在苏州吴中公学任教,又赴上海任《国民日日报》编辑,开始文学翻译活动。其年冬,至长沙,加入华兴会,被派赴香港联络兴中会。归经惠州,再拜老僧为师,自此以法号曼殊行世。此后,辗转祖国各地,又东渡日本,奔赴南洋,从事革命宣传、教育、办报和编译活动,并与陈独秀、鲁迅、包天笑、柳亚子、陈去病、高天梅、马君武、叶楚伧、黄节、邓实、陶成章等革命同志和文界翘楚交往密切。辛亥革命后,回上海任《太平洋报》主笔,同时加入南社。1913年,发表《讨袁宣言》,表达对袁氏窃国的愤怒。后赴日本就医,服务于中华革命党机关刊物《民国》。1916年回国,1918年于上海病逝,年仅35岁。后由柳亚子等集资葬于西湖孤山北麓。
苏曼殊
苏曼殊诗、文、小说、翻译、绘画均有成就。他是南社重要诗人。诗作现存约百首,多数为七绝。部分诗抒发爱国、革命情怀。《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以义不帝秦的鲁仲连和怒刺秦王的荆轲自比,表达反清意志,悲壮雄丽。《过平户延平诞生处》怀念郑成功,寄托“极目神州余子尽”的忧国之情。多数诗主要抒写其人生经历感慨。他的爱情诗极具特色,如《本事诗》《无题》《东居杂诗》等,表现出爱心与禅心矛盾的痛苦,幽怨凄婉,风格倩丽绵眇,受李商隐和龚自珍的影响较多。写景诗清新自然,色调明朗,如《淀江道中口占》:“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种田。羸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他的诗不用典故,不发议论,常能以寥寥几笔勾勒出如画的意境。
苏曼殊创作的小说很有名,流传下来的6种文言小说都是带有浪漫色彩的爱情小说,以一种独有的幽怨感伤情调感染了当时众多青年读者。191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断鸿零雁记》是其代表作,这是一部带有自叙传性质的小说,以第一人称“余”(即三郎)叙述一场爱情悲剧。此后,连续发表的《天涯红泪记》(1914)、《绛纱记》(1915)、《焚剑记》(1915)、《碎簪记》(1916)、《非梦记》(1917)等小说,继续揭露封建礼教和金钱势力对青年爱情的破坏,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例如,《绛纱记》中两个华侨资本家出于互相利用而为儿女订姻,当一方破产则婚约立即被另一方解除,足见金钱在婚姻中的决定力量。《碎簪记》中的封建家长则反对子女婚姻自主,认为“自由恋爱是蛮夷之风,不可学也”,从而导致三个男女青年都殉情而死。《非梦记》的男主人公被婶母逼迫抛弃贫寒的画师女儿,另娶一“家累千金”的门当户对者,结果是女主人公投水而死,男主人公当了和尚。苏曼殊的小说在继承传奇小说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吸取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并且深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形成了浓郁的抒情风格。当然,苏曼殊小说在思想和艺术上也有弱点,过于浓厚的感伤与悲观情调,无疑也产生过消极影响。
苏曼殊的译作,主要有雨果的《惨世界》(即《悲惨世界》)及《拜伦诗选》等。《惨世界》由苏曼殊主译,陈独秀润色加工并续译了全书末3回。苏曼殊的翻译与原著内容出入较大,不仅有所删削,从第7回开始更增加人物,杜撰情节,表述自己对革命的见解和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批判。《拜伦诗选》出版于宣统元年(1909),其中以中国古体诗形式翻译的《赞大海》《哀希腊》《去国行》等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译作。
苏曼殊著作由柳亚子及其子柳无忌编为《苏曼殊全集》,1928~1929年由北新书局出版。1991年花城出版社出版《苏曼殊文集》,由柳无忌校订,马以君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