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

    严复 :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留学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回国后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总办。甲午战败后,面对民族危亡的局势,他写出《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论文,热切地宣传“尊民叛君,尊今叛古”的理论。光绪二十四年(1898)与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与《国闻汇编》,积极宣传维新思想,成为当时提倡变法自强的重要理论家。戊戌变法前后,他以古文辞翻译了赫胥黎《天演论》、亚当·斯密《原富》、斯宾塞《群学疑业》等西欧哲学社会科学名著,及时并有重点地介绍和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杰出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严复论文,守桐城家法而能新变。在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他禀承“西洋格致诸学”的崇实尚用精神,表现出与桐城派恪守的“义法”乃至整个传统的“中土学术政教”相决裂的态度,带有科学、民主、进步的资产阶级倾向。

在近代急需引进西方新鲜观念、进步思想的形势下,严复责无旁贷地从事翻译工作,将大量的西方哲学、伦理学、法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译成汉文,开启民智,给予思想界以长时期的深刻的影响,被尊为“译界泰斗”。其中以翻译英人赫胥黎《天演论》最为著名。植根于丰富的翻译实践,严复在《译天演论例言》中提出著名的“信”“达”“雅”的翻译三原则。“信”指忠于原著,“达”是表达顺当,“雅”即文辞尔雅。从原则上讲,这三条标准确实是涉及翻译工作的三个主要方面,具有指导意义,故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也令人瞩目。严复深味翻译的甘苦,对处理信、达、雅三者之间的矛盾感到棘手。他认识到西文的专有名词和复杂句法难以直接对应于中文,只能采取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的变通之法,以达旨为归,力求意义不背于原文;并且用注释、评论等按语形式针砭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由于受桐城古文“雅洁”论的影响,严复过于追求文辞的“尔雅”,说“精粗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这使他的译事三原则难以合理地贯彻,也使他在整个文学白话化的进程中显得保守和落后,遭到新派的反对。后来,林语堂在《论翻译》一文里提出新的翻译三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是对严复翻译理论的修正。

辛亥革命后,严复趋于保守。1913年,他参与发起孔教会,极力主张尊孔读经;1915年,拥护袁世凯称帝,列名筹安会。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持反对态度。其自著,以1986年中华书局版《严复集》最完善,译著见《严译名著丛刊》《侯官严氏丛刻》等。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推出10卷本《严复全集》。

为您推荐

《藻川堂谭艺》

《藻川堂谭艺》 : 作者邓绎。邓绎(1831~1897),又名辅绎,字葆之,又字辛眉。湖南武冈县人。父邓仁堃,兄邓辅纶,兄弟俩都是“湖湘诗派”的中坚人物。早年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曾参加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同治元..

《小说杂论》

《小说杂论》 : 作者叶小凤,即叶楚伧(1886~1946),初名宗源,字卓书,别署叶叶、单叶、小凤、老凤、湘君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同盟会会员,南社骨干。他早年为宣传革命进入报界,曾主《中华新报》《太平洋报》《民..

何绍基

何绍基 : 湖南道州(今道县)人。何绍基出身书香门第,父何凌汉字云门,号仙槎,官至吏部、工部、户部尚书,曾建“云腴山房”藏书楼,收藏图籍万余卷。何绍基兄弟4人习文善书,人称“何氏四杰”。他幼历寒苦,于嘉庆六..

《小说丛话》

徐念慈

徐念慈 : 江苏昭文(今常熟)人。少年时善算术、写作,后补为诸生。戊戌后受新学思潮影响,致力于国民教育,曾兴办教学同盟会,创办竞化女中等学校,并多年执教其中。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同乡曾朴创办的小说林社编..

《小说话》

《小说话》 : 作者解弢,河北沧州人,生平不详,还撰有《小说八字评》《茶余偶谈》等。《小说话》由中华书局于1919年1月出版,1932年10月出至第4版。此书是中国第一部出版单行本的小说话,辑录有关小说的随笔..

朱庭珍

朱庭珍 : 云南石屏人。父朱家学,字篑峰,道光九年(1829)进士,著有《篑峰文集》《经史疑义》若干卷。朱庭珍幼得家传,少年聪颖。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应礼部试时文已中选,终以违时旨放归。后遂从军,入杨玉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