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庭珍

    朱庭珍 :

云南石屏人。父朱家学,字篑峰,道光九年(1829)进士,著有《篑峰文集》《经史疑义》若干卷。朱庭珍幼得家传,少年聪颖。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应礼部试时文已中选,终以违时旨放归。后遂从军,入杨玉科、和耀曾幕府,后曾参与续修《云南志》,讲学于经正精舍,主持书院事务。

朱庭珍以诗学闻名,9岁能诗,并受知于黄琮、戴綗孙等前辈,弱冠即成一家。青年时代即有同人请教诗法,24岁创作《筱园诗话》,友人争索观之。大学士张之洞颇为称赞,名动一时。朱氏《筱园诗话》初稿,作于同治三年(1864)冬。同治七年修订增益,光绪三年再次重定。其中经过“删复补缺,修改字句”等三易稿而成,共历13年。《诗话》分为4卷,卷一阐述作者的诗学基本观点,在对前辈诗学继承基础上,做了新的发展。卷二力主评议历代诗人、诗作与诗论。因朱庭珍有感于云南“士子读书少,诗文多流于空滑一派”,故“力倡以典雅生造,文风为之一变”(《新纂云南通志》)。他推尊沈德潜,对清诗中的神韵说、格调说及性灵说则各有取舍。卷三与卷四重在摘句论诗,对诗歌中的具体技巧,如声韵、字句与用事等展开诗学批评。

朱庭珍作诗“笃收家学,取法于杜”,有宗宋倾向,又提出“诗也者,无定法而有定法者也”(《筱园诗话》),进一步揭示诗歌源流变化。故其诗学观念颇为通脱,不为坛坫所囿。陈良运认为:“这部诗话的理论价值,庶几可与叶燮的《原诗》并列。”(《中国文学批评史》)黄霖则指出:“惜其人生前地位低微,又偏于西南一隅,故长期不为文学史及批评史界所重。”(《近代文学批评史》)这对朱庭珍及其诗学价值的重新发掘,颇有意义。

除以诗才名世外,朱庭珍对文史亦渊博。他自小即敏而好学,“上溯史籍,旁及汉魏三唐,下逮国朝人专集,殆无不览,览无不成诵,且悉源流,辨得失”(袁嘉谷《朱孝廉筱园墓志铭》)。朱庭珍平生爱材,宏奖后进,沉酣古籍,阅历功变,明达治体。当时为滇中人士所推崇。朱庭珍骈散文、词牍小品也蕴深佳妙,并对提倡新学,开滇中风气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著有《筱园诗话》4卷、《穆清堂诗钞》3卷、《穆清堂诗钞续集》5卷;辑有《天船遗诗》《云峰剩稿》《云帆续集》。诗话作品今存清光绪十年云南务本堂本、云南丛书初编本、续修四库本、清诗话续编本、丛书集成续编影印本等。

朱庭珍《穆清堂诗钞》

为您推荐

谭献

谭献 :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少孤。同治六年(1867)中举,屡应礼部试不第。曾入福建学使徐树藩幕。后署秀水县教谕,历任歙县、全椒、合肥知县。晚年辞官归里,应张之洞之聘,主讲湖北经心书院。工骈文,吐辞摛藻,深..

《台阳诗话》

《台阳诗话》 : 作者王松。王松(1866~1929),字竹友,又字寄生,别号沧海遗民。台湾新竹人。著有《台阳诗话》《沧海遗民剩稿》等。《台阳诗话》2卷,成书于割台后10年,以录诗纪事为主,间有评论。所采详于台湾诗人..

王国维

王国维 : 浙江海宁人。家境清贫,体素羸弱,性复忧郁。弱冠肄业于杭州敷文书院,两应乡举而不售。光绪二十四年(1898)去上海,在改良派报纸《时务报》任书记、校对,接受新学和西学的影响。同年六月,进入东文学社,..

《越缦堂诗话》

林昌彝

林昌彝 :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父林高汉,弃儒经商。自小家境清贫,母吴氏家教甚严,每日亲自督课。4岁读《三字经》,11岁抄“六经”。族人因读书无大用,逼林昌彝经商,吴氏不从至于跳井抗争,林昌彝得以继续求学。..

《磨剑室诗话》

《磨剑室诗话》 : 作者柳亚子。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人权,字亚卢;又改名弃疾,字亚子。南社发起人,有《磨剑室诗词集》《磨剑室文录》等作品传世。1917年8月,《磨剑室诗话》连载于《民国日报..

蒋湘南

蒋湘南 : 河南固始人。幼孤家贫失学,母亲见其聪颖,授之以经,叔父为买书千卷,供其阅读。道光五年(1825),督学使者吴巢松拔之于诸生中,目为中州第一人。次年入京,从江藩、阮元问奇字、研经术,与齐彦槐、俞正燮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