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丛话》 :
作者吕思勉,署名“成”和“成之”,发表于《中华小说界》1914年第3~8期。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早年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是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
据研究,发表于1912年《小说月报》第3卷第5、第7至11号的管达如《说小说》一文,由管、吕两人合作撰成,或原本就出自吕思勉一人之手。《说小说》提出“小说则所以记载理想界之事实者也”,从文学、体制、性质上尝试为小说分类,阐述小说影响社会的巨大力量,小说的文学审美特性等问题。吕思勉《小说丛话》是近代最长的一篇小说论文,是《说小说》提出的观点的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吕思勉运用西方的美学观念分析小说的性质,认为小说是一种“美的制作”,是经过对生活加以模仿、选择、理想化和创造四个阶段,即艺术典型化之后创造出的美,是比现实社会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的“第二人间之创造”。据此,他反对对《红楼梦》作索隐式解释,用大量的篇幅分析《红楼梦》中十二金钗代表世界上十二种人物所受之苦痛,认为《红楼梦》一书,以历举人世种种苦痛,研究其原因,而求其解免之方法为宗旨。这显然是受到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启发,从哲学美学上对该小说作出的解读。《小说丛话》论小说作法,提出理想要高尚、材料要丰富、组织要精密,并对小说的分类、小说兴盛的原因、小说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是晚清小说理论的一次总结,代表了当时小说理论发展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