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一字无来处 :
指成功的诗文作品遣词造语都有依据、出处。语出北宋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杜甫之诗、韩愈之文之所以有成就,不在于他们“自作语”,而在于他们的诗文每一用字都有依据,都有出处。
根据这一看法,黄庭坚认为“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鼓励后学作诗为文要善于化用古人之陈言,赋予其新的生命,以收点铁成金之效。
无一字无来处之说,并不符合杜、韩诗文成就的实际,如韩愈一再强调他的古文“唯古于词必己出”(《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来处,主要指古人之文章。黄庭坚论作诗为文,主张注意吸收借鉴前人诗文的成功之处,但并未将吸收借鉴仅局限于来处。如他在《大雅堂记》中说:“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邪?”主张得其意味。《跋书柳子厚诗》说:“予友生王观复作诗,有古人态度,虽气格已超俗,但未能从容中玉佩之音,左准绳、右规矩尔。意者读书未破万卷,观古人之文章,未能尽得其规摹及所总览笼络,但知玩其山龙黼黻成章耶,故手书柳子厚诗数篇遗之。”反对“观古人之文章”仅“知玩其山龙黼黻成章”等形式之美,要求“得其规摹”“总览笼络”,体会、把握规矩、法度。
但他以无一字无来处作为“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的依据,对自作语的难度和点铁成金的功效主张过分,因而将吸取借鉴前人之优长片面地导向了早为南朝钟嵘所批评的作诗“贵于用事”“补假”以至于“句无虚语,语无虚字”的作风,影响所及,使以他为代表的江西诗派产生了严羽所批评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沧浪诗话·诗辨》)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