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周翰 :
江苏苏州人。卒于陕西西安。1926~1933年在北京崇德中学、育英中学读书。1933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语言文学。1935年赴瑞典,协助瑞典美术史教授喜龙仁编写《中国画论》。1938年回国,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学习。1939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教员和讲师。1946年到英国牛津大学王后学院,攻读英语语言文学,并于1949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50年回国,任清华大学外语系副教授。1952年调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文化大革命”时期受迫害。1976年后,历任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系学术委员会委员,社科院外文研究所研究员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外文学》副主编、莎士比亚学会副会长,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美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LA)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CCLA)会长,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等。
杨周翰青年时期曾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发表过不少诗歌和艺术评论作品。他主编过《欧洲文学史》(上下卷),出版的评论集包括《攻玉集》(1983)、《十七世纪英国文学》(1985)、《镜子和七巧板》(1990)等。此外,还翻译出版了数百万字的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著作,包括贺拉斯的《诗艺》、维吉尔的《埃涅阿斯记》、奥维德的《变形记》、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等,并编选过《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下册)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