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声八病

    四声八病 :

南朝齐永明年间,学者沈约提出了诗歌声律的四声八病说,世称永明体,其主要特征是将汉字的四声引进诗歌创作,运用四声造成诗歌中抑扬起伏的错落之美。

四声按照汉字读音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特点,将其运用于诗歌创作中规范诗歌声律,以求吟诵时达到抑扬错落的声韵美感;八病则从反面列出有碍诗律的八种病犯,分别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这八种病犯分别对诗歌创作中所用字的声、韵、纽作了严格的限定,目的是为了避免诗句在吟诵时过于单调。

学界对四声八病说的起源和八病的具体内容的看法,存在诸多分歧。多数观点认为,南朝时并没有八病的概念,八病为唐人的附会。对永明体的评价,历代学者也褒贬不一。批评者普遍认为,四声八病对诗歌声律的规定过于繁琐、严苛,束缚了创作者,因此造成了南朝以来诗歌创作片面追求声律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但是,以四声八病说为核心的永明声律论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出现,标志着当时人们对诗歌形式美的追求已达到了一个更加自觉的阶段。它实现了诗歌形式从自然声律向人为声律的转变,为声韵谐和的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宋齐时代的文人自觉将这一理论运用于诗歌创作,出现了注重声律、力求平仄谐调的永明体诗歌,成为一时风尚。

为您推荐

狮吼社

狮吼社 : 1923年狮吼社最初由滕固、章克标、方光焘、张水淇4人在日本留学酝酿。1924年3月滕固和方光焘回国后与在日本的章克标、张水淇商定,在上海创办了狮吼社。狮吼意为不满于周围环境,要向社会发出..

抗战文艺工作团

抗战文艺工作团 : 1938年5月中旬成立于延安,属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和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团体名称由毛泽东命名。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抗战全面展开。为配合抗战的需要,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作..

杨周翰

杨周翰 : 江苏苏州人。卒于陕西西安。1926~1933年在北京崇德中学、育英中学读书。1933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语言文学。1935年赴瑞典,协助瑞典美术史教授喜龙仁编写《中国画论》。1938年回国,在..

声律说

诗之六义

诗之六义 : 语出《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将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

“为人生”的文学

“为人生”的文学 : 认为文学不应该用于娱乐与消遣,而应该关注人生,表现人生,并且能够改造人生。反对封建的载道文学、商业化的游戏文学、“为艺术”的文学。 ..

京派

京派 : 1933~1934年,中国文坛发生了“京派”“海派”之争,沈从文在《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关于海派》《论穆时英》《新文人与新文学》等一系列文章中,批评一些上海文人“名士才情”“商业竞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