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声八病 :
南朝齐永明年间,学者沈约提出了诗歌声律的四声八病说,世称永明体,其主要特征是将汉字的四声引进诗歌创作,运用四声造成诗歌中抑扬起伏的错落之美。
四声按照汉字读音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特点,将其运用于诗歌创作中规范诗歌声律,以求吟诵时达到抑扬错落的声韵美感;八病则从反面列出有碍诗律的八种病犯,分别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这八种病犯分别对诗歌创作中所用字的声、韵、纽作了严格的限定,目的是为了避免诗句在吟诵时过于单调。
学界对四声八病说的起源和八病的具体内容的看法,存在诸多分歧。多数观点认为,南朝时并没有八病的概念,八病为唐人的附会。对永明体的评价,历代学者也褒贬不一。批评者普遍认为,四声八病对诗歌声律的规定过于繁琐、严苛,束缚了创作者,因此造成了南朝以来诗歌创作片面追求声律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但是,以四声八病说为核心的永明声律论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出现,标志着当时人们对诗歌形式美的追求已达到了一个更加自觉的阶段。它实现了诗歌形式从自然声律向人为声律的转变,为声韵谐和的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宋齐时代的文人自觉将这一理论运用于诗歌创作,出现了注重声律、力求平仄谐调的永明体诗歌,成为一时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