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境

    取境 :

《诗式》有两处论及取境,一处为《取境》中:“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这里的境是诗人创作时,形象思维活动的内容与对象,是诗人对现实生活审美反映的产物。取境指对自然景物、社会人生进行审美活动,并通过自己的艺术思维进行美的创造的过程。

境的创造是艰苦的过程,取境之时必须精思。《全唐文》卷九百一十七载《诗式总序》说:“精思一搜,万象不能藏其巧。”惟有精思,才能洞察对象的底蕴,然后形诸文字,“始见奇句”,“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似“不思而得”。这就是“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

另一处为《辨体有一十九字》中:“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偏高、偏逸之例,直于诗体、篇目、风貌不妨。”强调取境决定诗品的格调,诗人的艺术体验和对美的创造经验,决定诗的风格特征。

皎然列举19个字概括19种风格特征:“高、逸、贞、忠、节、志、气、情、思、德、诫、闲、达、悲、怨、意、力、静、远。”认为取境不同,作品风貌也会不同,将不同的风貌以一字概括说明,“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体,风味尽矣”。

皎然论诗十分注意境与情的关系,指出“缘境不尽曰情”,认为诗情缘境而发。皎然之后,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记》),司空图主张“思与境偕”(《与王驾评诗书》)。宋梅圣喻、严羽,清王夫之、王士祯以及近代王国维等人对意境创造及美学特征均不断有所阐发,使境成为中国美学中最具特色的重要理论。

为您推荐

《北游及其他》

《北游及其他》 : 作者冯至。1929年8月北平沉钟社出版,是冯至的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共分3辑:《无花果》《北游》《暮春的花园》,并《序》。初版本扉页上有题字“呈给慧修”,“慧修”即杨晦。在《..

《论学三说·诗说》

《论学三说·诗说》 : 共1卷。黄与坚著。黄与坚(1620~1701),字庭表,号忍庵,江南太仓(今属江苏)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擢升赞善。与修《明史》及《一统志》。有《忍庵..

方东树

方东树 : 安徽桐城人。生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幼好学聪颖,泛览经史诸子百家书。11岁效范云作《慎火树》诗,为乡先辈称赏。五十八年,补县学弟子员,旋入江宁钟山书院,受业于姚鼐,后与梅曾亮、管同、刘开并..

别裁伪体

《草儿》

《草儿》 : 作者康白情。1922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收《草儿》《送客黄浦》《窗外》《暮登泰山西望》《斜阳》《妇人》等诗作100多首,是诗人1919~1920年新诗创作的合集。书前有俞平伯《序》、作者..

刘大櫆

刘大櫆 : 安徽桐城人。生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幼时聪慧颖异,师从同里名儒吴直,与桐城姚范、张若矩、方泽、江若度、叶酉等人相友善。雍正三年(1725),援例入太学,进京后,同乡方苞收之门下。乾隆元年(1736),方苞荐..

三境说

三境说 : 语出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