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判》 :
创刊于1928年1月15日,由创造社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李铁声和朱镜我等5人化名为丁悊编辑。1928年5月迫于国民党当局压力而停刊, 历时5个月,每月出版1期,共出5期,第5期改名为《文化》。
《文化批判》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学说,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借此推进社会的变革。主要刊载涵盖哲学、政治、社会、经济、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研究文章,也刊载了一些文学作品和翻译文章,并开设了介绍马列主义名词的新辞源专栏。为了转移当局注意力,还设置了与中国有关的“‘国际情况’研究”。
《文化批判》封面
《文化批判》以辩证法唯物论为核心理论来阐释社会历史各个领域的变迁,并力图借助这种思想理论的革新来达到指导、变革社会现实的目的,从而为中国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分析提供一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为青年人的革命实践提供新的思想武器。刊物强调文学的斗争性、革命性、宣传性和变革现实的工具性,把文学作为革命阶级的武器,鼓吹作家“为革命而文学”。
刊物在具体的行动策略上以批判为中心,用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偏激的极端化情绪态度来看待以鲁迅、茅盾、郁达夫等人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新文化传统,认为五四新文化所创建的民主与科学话语已失去了社会批判的力量, 不能成为文化批判的武器,反叛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话语。尊辩证法的唯物论为最高哲学,从而走向话语的一元化和绝对化,拒绝承认其他思想观念的历史合理性。
《文化批判》是西方左翼文化理论在中国的移植和模仿,它的问世表明在新文化阵营内部出现了知识分子不同立场、思想和话语方式的矛盾和分化。其对后来的中国左翼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某些思维方式、文学观念、话语模式长久地影响着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