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副刊(重庆)

    《新华日报》副刊(重庆) : 现代报纸综合性文化副刊。重庆《新华日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机关报。1938年 1月11日创刊于武汉,同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出版,1947年 2月28日出至3231号因被国民党政府封闭停刊。历经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连续出版了9年1个月又18天。《新华日报》经常发表社论,并以副刊上的大量篇幅发表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批评文章,与文艺界保持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积极引导了抗战文艺的发展,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保留了不少重要文献。
  《新华日报》创刊以来,它的第 4版即为副刊。创刊时第 4版曾定名《团结》,刊登有关抗战的实际知识、工作经验,也发表随笔杂感、文艺短论。编者的《开场白》,说明副刊采纳各式各样的文章,长短杂出,庄谐具备,宗旨是促进团结,拥护抗战。同时还于第 4版创办了《星期文艺》(1938年1月16日出第1期,共出5期,胡风主编)发表诗歌、速写报告、文艺工作短讯等。《团结》实际未能逐日出版,至当年6月9日即停出。此后至1940年初第4版具有综合副刊的性质,但没有刊名。这期间除发表时事评论、战地通讯外,仍以较多篇幅刊载诗歌、杂文、文艺评论。1940年 2月先后创办了《文艺之页》、《青年生活》、《工人园地》、《经济讲座》、《自然科学》、《妇女之路》等专页,进一步丰富了副刊的内容。《文艺之页》设有《书志杂拾》、《文坛漫步》、《国内外文坛》专栏,评介新出版的书刊,报道文艺动态。1941年 1月国民党当局制造了"皖南事变",政治形势逆转,《新华日报》更加受到迫害。自 2月起《新华日报》由对开一大张4版改出一中张2版,仅星期日增刊出4版。上述专页暂停,可是第2版仍提供篇幅刊载文艺创作,支持冲破种种阻力兴起的话剧演出活动,发表了多篇剧评。1942年2月恢复4版,《文艺之页》等随之复刊,并新设了《戏剧研究》、《时代音乐》、《木刻阵线》、《科学专页》等。同年 9月18日,《新华日报》遵照中共整风运动的精神,革新内容,调整版面,各种专页均停办(其中《文艺之页》刊出时间最长,共出62期),把第4版编为综合的文化版──《新华副刊》。《编者的话》指出,《新华副刊》一方面是反法西斯激烈战斗中文化武器的担当者,一方面又是一切读者在工作与战斗之余的"文化公园"。《新华副刊》辟有《书评专页》、《戏剧专页》和专栏《杂志摊上》,及时对当时出版的文艺及其它书刊进行评介,针对戏剧活动发表评论文章。《新华副刊》一直编刊到《新华日报》被封闭之时,主持或参加副刊编辑工作的先后有楼适夷、张企程、蔡馥生、陈克寒、戈宝权、胡绳、戈茅(徐光霄)、欧阳凡海、袁勃、郑之东、刘白羽、林默涵、李亚群等人。
  抗日战争期间,在国统区复杂尖锐的政治形势下,《新华日报》副刊几经改进,最后创办了《新华副刊》,形成自己的特色,文艺却始终是它的主要内容,对文艺界的影响和指导作用越来越大。它与其它版次的社论、报道密切配合,既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理论主张和政策,又贯彻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它不仅刊载国统区各抗日阶层作家的创作,有针对性地发表理论批评文章,还经常发表、报道延安和其它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及"孤岛"上海作家的作品、文艺运动情况,多方面地反映和记载了进步文艺的发展历程。


  《新华日报》广泛团结作家,为促进和巩固全国文艺界统一战线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作出了贡献。1938年 3月27日"文协"成立,它发表题为《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的社论,论述了文艺和文艺家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充分估计了文艺界团结的意义,并提出文艺的大众化应该是文协的最主要的任务;还编刊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特刊》。次日又以《全国文艺界空前大团结》为题,详细报道了"文协"成立大会的盛况。此后经常报道"文协"及其各地分会的活动,每年"文协"成立纪念日,或发表社论,或刊登纪念文章,对其工作给予支持。同时与"文协"的活动相配合,为保障文艺作家的言论出版自由,不受恶势力的袭击,为保障和改善作家的生活,发表社论《给文艺作家以实际帮助!》(1940年2月4日),1943年以来,曾发起援助贫病作家的活动。
  在国统区文化艺术界纪念鲁迅等作家的活动之中,《新华日报》起了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自1938年以来,每逢鲁迅祭日或诞辰,配合纪念活动,《新华日报》通过发表社论,编辑纪念特刊,宣传继承鲁迅的精神,坚持鲁迅的方向,呼吁团结抗战,将新文化运动进行到底。先后发表的社论有《纪念伟大的民族战士鲁迅先生》、《我们怎样来纪念鲁迅先生?》、《科学、民主,继续前进》、《悼念青年的导师鲁迅先生》、《文艺工作中的群众观点》(专论)、《鲁迅的方向》等。为历次纪念特刊题辞著文的有周恩来、郭沫若、陶行知、田汉、胡风、潘梓年、罗荪、戈宝权、葛一虹、叶剑英、茅盾、冯玉祥、陈烟桥、欧阳凡海、孙伏园、许寿裳、景宋(许广平)、周建人、林辰等人。《新华日报》还为悼念抗日战争期间牺牲或病逝的作家王礼锡、许地山、丘东平、萧红、万迪鹤、王鲁彦、郁达夫等编辑特刊或刊载专文。
  1946年7月,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教育家李公朴、诗人闻一多,先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后,《新华日报》参加重庆各界发起追悼大会的筹备会。7月 28日举行追悼大会,《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才不过是一个开始》,出了《李公朴、闻一多追悼特刊》,并出版了 4个版面的《李公朴、闻一多先生追悼大会特刊》。
  《新华日报》每年都出专辑纪念苏联作家高尔基,曾刊载戈宝权译的《高尔基致中山先生书》。并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逝世的外国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罗曼·罗兰、德莱赛等编行纪念特辑。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府强化文化专制主义,对进步文艺活动加以种种限制和摧残,文艺活动曾一度沉寂。为改变这种状态,文化艺术界在《新华日报》的影响下,通过祝贺作家的寿辰和创作生活的方式推动文艺活动。1941年11月16日,为祝贺郭沫若五十寿辰和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周恩来撰写了《我要说的话》,作为《新华日报》的社论发表。文章论述了郭沫若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地评价了郭沫若和鲁迅。报纸还以两个版面出了《经念郭沫若先生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特刊》。次日刊载特写《诗笔灿烂的二十五年》,详细报道庆祝会的情况。随后还继续报道各地以及香港、新加坡文化界的祝贺活动。这次庆祝活动,巩固了文艺界的统一战线,推动了文艺运动的发展。此后,这类活动曾不断举行。如1942年12月31日为祝贺洪深五十寿辰,1943年11月14日为祝贺叶圣陶五十寿辰,1944年4月17日为祝贺老舍创作生活二十周年,1945年6月24日为祝贺茅盾五十寿辰和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同年5月16日为祝贺张恨水创作生活三十周年,都分别开辟专辑或者发表专文,在艰难的环境里,赞扬他们的卓越成就,并且相互勉励,共同前进。
  《新华日报》副刊,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重要文化阵地,是进步文化艺术界的论坛,同时又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发表创作的园地。它注意报道全国各地区的文艺动态,组织文艺问题的讨论,或开展对错误的文艺主张的批判。它用相当的篇幅刊登剧评、影评、文艺书刊介绍,发表诗歌、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和杂文等。经常撰稿人有郭沫若、茅盾、老舍、田汉、夏衍、胡风、林默涵、何其芳、叶以群、欧阳凡海、艾青、臧克家、力扬、吕剑、陈白尘、宋之的、葛一虹等。
  《新华日报》副刊对国民党宣传的"一个主义,一个党,一个领袖"的主张,和所鼓吹的"文艺要以全民为对象",表现"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和反对作家"站在劳工劳农的立场"创作"憎恨"剥削阶级的作品等主张,予以揭露、批判。叶以群曾以杨华为笔名,连续写了多篇批判反动文艺思想的文章,如《文学的"自由"和"统制"》、《关于文学的"人性"》、《关于文学的"民族性"》等,对反动文艺思想及时而有力的批判,有助于人们分清是非、提高思想觉悟。是《新华日报》首先把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公开介绍给广大读者。1944年元旦,《新华日报》副刊以《毛泽东同志对文艺问题的意见》为题,用一版的篇幅以摘录和概述的方式发表了《讲话》的基本内容。刊登时分为三个部分:《文艺上的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文艺的普及和提高》、《文艺和政治》。发表《讲话》的第二天,副刊在《读者与编者》中指出:"毛泽东同志在文艺运动上所提出的意见,这些意见不仅是在文艺运动上,而且也是一般的文化工作上的方针。《新副》在今后也将以这个方针作为它的基本原则。"这段话说明,《新华日报》副刊正是以《讲话》为指导思想,开展文化宣传活动的。《讲话》发表后,《新华副刊》还登载了周扬等介绍延安文艺情况和宣传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文章,如《论艺术教育的方针》、《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等。在此前后,《新华日报》副刊还刊载了解放区的文艺作品,如:《兄妹开荒》、《毛泽东》(艾青)、《田保霖》(丁玲)、《红黑点》(吴伯箫)、《记贺龙将军》(何其芳)、《吕梁英雄传》(马烽、西戎)等,同时还发表了一些评介文章。国统区文艺工作者通过学习《讲话》和了解解放区的文艺创作,针对国统区文艺工作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开展了讨论。1945年末,副刊曾围绕《清明前后》与《芳草天涯》两个话剧开展讨论,批评了文艺创作上的"非政治倾向"。与此同时,还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问题进行了讨论,批判了那种夸大作家主观意识在创作中的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新华日报》副刊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它为推动国统区进步文艺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您推荐

徐陵(507~583)

徐陵(507~583) : 南朝梁陈间诗人、骈文家。字孝穆。祖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早年即以诗文闻名,随其父徐摛在萧纲幕下任职。萧纲立为太子,他又任东宫学士。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奉命出使东魏。次年,南方发生侯景之..

徐志摩(1897~1931)

徐志摩(1897~1931) : 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初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字志摩,小字又申。曾用笔名有:南湖、云中鹤、仙鹤、鹤、海谷、谷、大兵、黄狗、删我、心乎等。浙江省海宁县人。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1..

性灵说

性灵说 :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

《新月》

新格律体诗

新格律体诗 : "五四"以后出现的一种不同于自由诗,又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亦称"现代格律诗"。早在"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刘半农就倡议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和增多诗体。稍后,陆志韦在为自己的诗集《渡河》(1923)所作的..

徐霖(1462~1538)

徐霖(1462~1538) : 明代戏曲作家。字子仁,号九峰、髯仙,又称徐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幼年起即居南京。徐霖性格倜傥、豪爽,工于书法,又兼善绘画。填曲富有才情,且颇精于格律,他与散曲作家..

徐祯卿(1479~1511)

徐祯卿(1479~1511) : 明代文学家。字昌縠,一字昌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与唐寅、祝允明、文徵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任大理寺左寺副,因失囚,降为国子监博士。作品有《迪功集》、《迪功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