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方针 :
1958年7月,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制定并通过了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指导方针“全面收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简称“十六字方针”。它的提出主要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间文学资料搜集及其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通俗文艺和民间文艺受到极大重视。“文学民间源头论”成为文艺领域的主流思想,这一时期新编纂的文学史都以它为方向,民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作用被夸大,在此基础上派生出了“文学民间正统论”“文学民间主流论”等。1949年10月15日,北京市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成立,其主体精神继承了太行山根据地通俗文化研究会的理念与思想。1949年12月22日,其通俗文艺组向周扬请示,拟设民间文艺研究会专事各种形式的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1950年3月29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简称民研会)成立,开始采集全国一切新的和旧的民间文学作品,具体搜集的要求是:“①应记明资料来源、地点、流传时期及流传情况等;②如系口头传授的唱词或故事等,应记明唱者的姓名、籍贯、经历、讲唱的环境等;③某一作品应尽量搜集完整,仅有片断者,应加以声明;④切勿删改,要保持原样;⑤资料中的方言土语及地方性的风俗习惯等,须加以注释。”(《征集民间文艺资料办法》)在民研会的组织和倡导下,民间文艺搜集工作全面展开。
这一时期的民间文艺搜集,承袭了20世纪40年代延安时期搜集民间文艺的政策与文化理念,即“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民间文艺的搜集,与中国文艺的建构紧密相连,但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与对民间文艺的改编、利用民间文艺资料进行再创作相混淆。这样就打破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界限,使得民间文学面临被消解的危险,同时对民间文艺的搜集与研究也带来极大负面影响。1958年7月,民研会召开了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大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间文学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同时就民间文学搜集与研究提出了指导性的工作方针,即“十六字方针”,会议强调了要将整理工作与属于个人创作的改编与再创作相区别,并提出对民间文学采录成果要进行科学资料本与文学读物本的区分,以便适应不同读者的不同需要。
这一工作方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间文学的搜集与研究工作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20世纪80年代中期,田野作业法在民间文学领域大规模推广后,中国传统意义的采风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思想逐渐淡出学术领域,“十六字方针”亦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