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

移情:【移情】关于表述审美感受的范畴,其飞义有:文,可破积闷,于是认为此有如“枚乘之七冶病,陈琳之檄愈风,文章真有侈换性情之力”(《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卷七)。
不仅艺术美具有移情作用,自然美、人格美等也具有移情作用,梁启超《趣味教商和教育趣味》,“山水风月等等,虽然能移我情,但我和他没有特殊密切的关系,他的美妙处,我有时便领略不出。
”陈维崧在《宝淳堂刊本才子西厢醉心篇》中评点崔莺莺“我从来心硬,一见了也留情”一语时说:“天下之足以移情者,匪直佳人为然,即才郎亦复尔也。
盖丰姿部秀,无论有心者见而相思爱焉,即漠然元心于斯,而当亦既见止,情亦有难以自主者矣。
”怎样才能创造出具有移情作用的艺术美呢?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谈及琴曲《水仙操》的创作过程说:“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
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
成连日:“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之师有方子春在东海中。
乃赞粮从之、至蓬莱山,留伯牙日,‘吾将迎吾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
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汇波,山林窄氯,群鸟悲号,仰天叹白:‘先生将移我情!’乃援操而作歌云:‘紫洞庭兮流斯护,舟楫逝兮仙不还。
移形素兮蓬莱山,数饮伤富仙不还。
伯牙遂为天下妙手。
”欲移易审美欣赏者之情,则需先移易审美创造者之情。
欲移易审美创造者之情,则需先移易其形体,如成连将伯牙引上东海中之蓬莱山,让他脱离精神寂寞的无所作为之境,使他的心境经受人事变迁的突然撞击和大自然悲苍气氛的强烈震撼、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情感产生根本的变化,到了非吐不快的程度,于是便把情感放射出去,凭借物①指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主体,具有激荡感情,移换性情,改造精神的美感力量。
清代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沈去於语白,“词不在大小浅深,贵于移青。
‘晓风残月’、‘大江东去’,体制最殊,读之皆若身历其境,惝侃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
”“晓风残月”为柳永《雨霖铃》中之句子,“大江东去”为苏轼《念奴娇》中之句子,前者属婉约风格,后者属豪迈词风,二者有别,但因具有移情、作用,因而被认为是至品。
类似这看法的还有,清代方苞《答程州书》评及柳宗元那些优美的山水散文说:“校子厚惟记山水,刻雕众形,能移人之情。
”康有为论及书法艺术“能移人情,乃为书之至极。
”(《广艺舟双·缀法第二十一》)金圣叹评点《西耀记》持红一篇,见红娘口中如许快质创造形象面表达出来,完成美的感受和创造。
可见体验生活和改造主观世界,乃是审美创造老“移情”的基础,而并非单凭技巧的学习。
当然,如果伯牙没有学琴的艺术修养和创造音乐艺术美的思想准备,还是不可能在移情之中即援操作歌,遂为天下名手的。
②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互有移情作用。
清代吴乔《图炉诗话》卷之三:“诗句无定体,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
叶文敏公骤卒于京师,门下士皆辞馆去,余偶诵右丞‘秋风正萧索,客散孟尝门’,不胜悲感。
比是送别,然移作哀挽尤妙。
”王维(右丞)的诗境美的创造,是他在一定客观环境中所激发的送别之情外射和物化的结果,那是境能移情而后移情于境。
吴乔借此送别之诗以寄托哀挽之情,则是因境(包括诗境和客观环境)移情而后移情于境,只不过是借别人类似的诗境而寄托自己之情罢了。
《国炉诗话》卷之二论及杜甫的诗又说,“《存望》诗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宫无人物也。
‘感时花溅洹,银别鸟惊心’,花鸟乐事而溅泪惊心,景随情化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极平常语,以境苦情真,遂同于《六经》中语之不可动摇。
”事实上这整首诗都是“景随情化”的结果,或者说是杜甫伤国感时之情外射和物化的结果,因而亦具有移人性情的美感力量。
巳包赅西方美学所称*移情作用’,特标举之。
”(《管锥编》第三册)于性情得到陶冶而移易,整个精神面貌得到了根本的改造,因而人格亦产生了变化。
清代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意取尖新》:“同一话也,“移情”通于“移人”,那是出“尖新’出之,则令人眉扬目展,有如闻所未闻:以‘老实’出之,则令人意懒心灰,有如听所不必听。
白有‘尖新’之文,文有‘尖新’之句,句有‘尖新’之字,则列之案头,不观则已,观则欲罢不能;奏之场上,不听则已,昕则求归不得。
尤物足以移人。
‘尖新’二字,即文中之尤物也。
”这里的“尤物足以移人”,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失有尤物,足以移人。
”以尤物即美貌的女子为喻,说明辞意新奇之文,具有追魂摄魄的美感力最。
人梁启超论及小说的移情作用较为具体,他说。
“小说者,常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者也。
此其一。
人之恒情,于其所怀抱之想象,所经阅之境界,往往有行之不知,习矣不察者:无论为哀为乐,为怨为怒,为恋为骇,为忧为惭,常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欲写其情状,而心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宣,笔不能自传。
有人焉,和盘托出,澈底而发露之,则拍案叫绝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
’所谓‘夫子官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感人之深,莫此为甚。
此其二。
此二者,实文章之真谛,笔舌之能事。
苟能批此竅,导此窍,则无论为何等之文,皆足以移人;而诸文之中能极其妙而神其技者,奠小说若。
”所说的“移人”,跟《荀子·乐论》中的“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又是·脉相承的。
由于优秀的艺术都是感情梁代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论及心与物、情与景,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关系时说,“山杏水匝,树杂云含。
目既往还,心亦吐纳。
春日迟迟,秋风飒飒。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对此,钱钟书先生指出:“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刘规此八字的必然表现,因此也就特别能感动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亦即入人深,化人这,通过移情而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以达到教化和改造人的目的。

为您推荐

天乐

天乐:【天乐】指自然而然的、顺乎自然的愉悦感,借指审美欣赏过程中所获得的审美享受。 《庄子·天道》,“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考,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入和者也。 与入和者,调之人乐:与天和者,请之天乐。 ”..

论文者当辨其美恶

论文者当辨其美恶:【论文者当辨其美恶】强调要以美学观点来评论文学作品的美丑与优劣。 明杨慎《论文》,“论文或尚繁,或尚简。 子日:繁非也,简非也,不繁不简亦非也。 或尚难,或尚易。 子曰:难非也,易非也,不难不易亦非也。 繁..

欣赏

欣赏:【欣赏】指对文学作品吟咏、体味。 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再听时,恰喝到,‘只为你如花美誉,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

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

含天成为上,破碎雕镜为下

含天成为上,破碎雕镜为下:【含天成为上,破碎雕镜为下】说明文学创作应追求含被自然浑成,避免过分雕球,至伤完美。 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篇章以含蓄天成为上,破碎雕馊为下。 如杨大年西昆体,非不佳也,而弄斤操斧太甚,所..

仁者见之调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仁者见之调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调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说明文学欣赏有主观差异性。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风诗》三首,用意各有所在,仁者见之谓之“卖者各以其情而自得”,道出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故能感..

师旷之耳

师旷之耳:【师旷之耳】借指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能够欣赏音乐的人。 《淮南子·泰旋训》,“三代之法不亡而世不治者,无三代之智也。 六律具存雨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 故法虽在必待圣而后治,律虽具必待耳而后听。 ”师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