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似旧时熟识

都似旧时熟识:【都似旧时熟识】说明文学家所创造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使读者似相识。
清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宜和遗事》具载三十六人姓名,可见三十六人是实有,只是七十回中许多事迹,须知都是作书人凭空造谎出来。
如今却因读这七十回,反把三十六人物都认得了,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文字有气力如此。
《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是依据一定的生活虚构创造出来的,不仅个性鲜明,“三十六人,便有三十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孔,三十六样性格”(同上);而且概括了某--类人的本质特征,是鲜明独特的个性和深刻充分的共性的高度统一的典型人物,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因而能引读者的联想,产生“似旧时熟识”的感觉。
金圣叹的这一提法,与俄国十儿也记别林斯基的有关论述极为机似。
他说:“创作独包性的,或者更切点说,创作本身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这典型性——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这就是作者的纹章印记。
在一位具有真正才能的人写来,每一个人都是典型,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入”(《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
这里的“熟悉的陌生入”,原译为“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形象地道比丁中国古代美学热衷于讨论心与物的关系不能不说是受了庄子“乘物以游心”说的影响。
《乐记·乐本篇》用心与物的关系来说明音乐产生的本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文学亦类似音乐,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即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文心雕龙·神思》:“神与物游。
”梁朝湾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蕴思含毫,游心内运”。
可见,庄子的“乘物以游心”说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注重从心物交感、心物统一的角度来描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来揭示艺术本质的理论基础。

为您推荐

远近相应

远近相应:【远近相应】说明诗歌创作中的构思想象和艺术表现,应是由远而近,远与近交相呼应。 明谢榛《四溪诗话》卷四:“诗贵远而近。 然思不可偏,偏则不能无弊。 陆士衡《文赋》日:‘其始也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

想象

想象:【想象】思考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 《列子·汤问》,“善哉1善!子之听,忠想象犹吾心也。 ”《楚辞·远游》:“思归故以想象兮。 ”晋谢灵运《登江中孤的诗》,“想象昆山姿,缅越区中缘。 ”在艺术构思过程中,想象具有重要..

巧拙相济

巧拙相济:【巧拙相济】主张文艺作品巧饰与朴拍(即文采与质朴)相结合,有机统。 金三若虚《南诗话》引周德清云:“以巧为巧,其巧不足,巧拙相济,则使人不厌。 唯其巧者,乃能就拙为巧,所调游戏者,一-文一质,道之中也。 雕琢太甚,则伤..

疏密合度

点实相成,有无互立

点实相成,有无互立:【点实相成,有无互立】说明艺术形象中虚的部分与实的部分,即无象无形的部分与有物有质的部分,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清叶燮《原诗》内编下:“如《玄元皇帝庙作》‘碧瓦初寒外’句,逐字论之,言乎外,与内..

疏欲风神,密欲老气

疏欲风神,密欲老气:【疏欲风神,密欲老气】说明书法艺术中字体间架结构疏朗与结密的审美意义。 宋《读书谱·疏密》:“书以疏欲风神。 密欲老气。 如“佳'之四横,‘川'之三直,‘魚’之四点,‘盘’之九画,必须下笔劲净,疏密停句..

悉取而加之

悉取而加之:【悉取而加之】指人物形象的创造必须采取艺术概括和虚构的方法,凡是跟所婴创造的人物相关的、应有的事,全都可以提炼选取,并集中概括到共身上去。 清李渔《闲情偶寄·审虚实》,“传奇无实,火半皆寓言耳。 欲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