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似旧时熟识:【都似旧时熟识】说明文学家所创造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使读者似相识。
清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宜和遗事》具载三十六人姓名,可见三十六人是实有,只是七十回中许多事迹,须知都是作书人凭空造谎出来。
如今却因读这七十回,反把三十六人物都认得了,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文字有气力如此。
《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是依据一定的生活虚构创造出来的,不仅个性鲜明,“三十六人,便有三十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孔,三十六样性格”(同上);而且概括了某--类人的本质特征,是鲜明独特的个性和深刻充分的共性的高度统一的典型人物,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因而能引读者的联想,产生“似旧时熟识”的感觉。
金圣叹的这一提法,与俄国十儿也记别林斯基的有关论述极为机似。
他说:“创作独包性的,或者更切点说,创作本身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这典型性——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这就是作者的纹章印记。
在一位具有真正才能的人写来,每一个人都是典型,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入”(《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
这里的“熟悉的陌生入”,原译为“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形象地道比丁中国古代美学热衷于讨论心与物的关系不能不说是受了庄子“乘物以游心”说的影响。
《乐记·乐本篇》用心与物的关系来说明音乐产生的本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文学亦类似音乐,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即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文心雕龙·神思》:“神与物游。
”梁朝湾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蕴思含毫,游心内运”。
可见,庄子的“乘物以游心”说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注重从心物交感、心物统一的角度来描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来揭示艺术本质的理论基础。
- 欢迎来到文学网!